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 > 第10章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重庆巴南区推进“德法相伴”的基层治理实践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重庆巴南区推进“德法相伴”的基层治理实践

【引言】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基层社会出现诸多新矛盾新问题。一定程度存在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失,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信访不信法、上网不上诉、失德不违法等社会乱象,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道德力量的柔性浸润与法律的刚性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巴南区开展的“德法相伴——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工作(以下简称“德法相伴”),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为突破口,以“德法修身、德法润家、德法睦邻、德法怡城”四大路径为抓手,切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充分运用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推动形成“做一个明德知法的人,育一个遵德守法的家,建一个厚德循法的院,筑一座崇德尚法的城”四维体系,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德法相伴”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难题,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要以“治”为载体,以“融”为纽带,以“人”为根本,把法治和德治的功能、法律和道德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法治和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社会治理创新 德法相伴

一、背景情况

重庆市巴南区农村面积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重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袍哥”文化、码头文化、江湖习气,以及一定程度存在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失,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2016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 “用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巴南区结合自身实际,在全面推进工作的同时,重点就“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开展探索,并于2017年4月在龙洲湾街道启动“德法相伴——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试点工作。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巴南区“德法相伴”探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巴南区委宣传部对“德法相伴”工作体系进行了再次梳理和改进,对活动形式载体进行了再次丰富和充实,“德法相伴”工作迅速在全区推广开来。

2018年6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将“德法相伴”作为全市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水平的抓手和载体,在各区县广泛推开。

二、主要做法

巴南区开展的“德法相伴”工作,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为突破口,以“德法修身、德法润家、德法睦邻、德法怡城”四大路径为抓手,切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充分运用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推动形成“做一个明德知法的人,育一个遵德守法的家,建一个厚德循法的院,筑一座崇德尚法的城”四维体系,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一)以“德法修身”为基础,做一个明德知法的人

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强化教育引导是基础。针对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了宣传教育工作更精微、更精细、更精准,巴南区作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德法红黑榜”评身边人。巴南区探索设立“德法红黑榜”,通过“评榜”“立榜”“议榜”,表彰好人好事,曝光身边不文明现象。“评榜”就是由居民推荐,居民议事会核实评议,村(居)委会复核,镇街党委(党工委)备案,提出上“红榜”“黑榜”的人员、事迹和现象。“立榜”就是在小区建立“德法红黑榜”宣传专栏,在宣传栏上张榜公示。“议榜”就是居委会召开小区会议,对好的予以通报表彰,对不好的让大家讨论怎么帮助改进。“德法红黑榜”刚开始推行时,大家也不怎么放在心上。活动推进一段时间后,关注红黑榜的人越来越多,看到有人围在榜前品头论足的时候,上了“黑榜”的人脸上就挂不住了。为了不激化矛盾,同时又让活动能有效推进,巴南区后来对张榜方式进行了改进,“黑榜”不再列具体人名,改为不文明现场图片,曝光不好的社会现象。

2.“以案说法院坝会”议身边事。为了法治宣传能让老百姓听得进,听得懂,巴南区创新开展“以案说法院坝会”,每月深入居民小区院坝,通过“情景再现——以案引法”“模拟辩论——以案说法”“延伸拓展——以案普法”“现场咨询——以案用法”四个环节,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普法宣传和道德教育。院坝会的案例故事,多是高空抛物、噪声扰民等热点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2018年5月,巴南区龙海社区在搜集居民意见建议时,发现部分居民对地下停车场的电梯使用权争议较大。于是,社区以此为案例,开展了一场“以案说法院坝会”,由法务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分别担任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等角色,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参加到活动中来,最终达成共同使用电梯的一致意见。

3.“德法有约大讲堂”学身边法。“德法有约”干部大讲堂以全区广大党员为对象,利用基层党建工作阵地,精选发生在领导干部身边的案例,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活动,将“处分决定书”变成“警示教育课”。“德法有约”群众大讲堂以基层群众为对象,主要运用主流媒体阵地,与腾讯大渝网合作打造《对话检察官》栏目,开通抖音官方账号,摄制了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谁动了您的信息?》、关于儿童权益保障的《这个“六一”儿童节,您最想收到什么礼物?》等49期普法宣传微视频;与重庆电视台合作,参与全国首个电视巡回法庭《法官理家事》节目制作,由家事法官边审案边普法,活动收视率屡创周末黄金档新高。“德法有约”学生大讲堂以全区中小学生为对象,以学校道德法治实践基地为阵地,编制法治儿歌,在全区各学校广泛传唱。

(二)以“德法润家”为细胞,育一个遵德守法的家

巴南区以强化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在全面发动的同时,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工作。

巴南区丰盛镇在“家训一条街”组织书法家为居民免费书写家训

(作者提供)

1.抓“六有”推进家庭建设。巴南区在全区干部群众中积极倡导“六有家庭”建设,即有家风家训匾、有幸福合影墙、有亲情留言牌、有家事分工表、有家庭议事册、有家庭读书角,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组织开展全区领导干部优秀家训评选,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宣传。“六有家庭”建设刚推动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大家不清楚家训是什么,都在观望。丰盛镇党委组织发动退休教师、文化专家,深入当地居民家里,从“祖辈父辈教育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教育子女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入手,指导大家总结提炼家训。丰盛古镇上居住的社区干部带头,将自己的家训做成木匾,悬挂在家门口,其他居民也纷纷在家门口挂出自家家训,打造了有名的“家训一条街”,成为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

2.抓“十循”推进家庭教育。巴南区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将日常生活中十个方面的基本礼仪,总结编写成《家礼十循》,即长幼之循、夫妻之循、邻里之循、持家之循、洒扫之循、应对之循、称谓之循、餐桌之循、待客之循、祭祖之循,并改编成漫画、儿歌、三字经,在全区广泛流传。

讲忠诚、少猜疑、不嫌弃,多拥抱、少拌嘴、不打人。

——《家礼十循》第二循之夫妻之循

进进出出多招呼,鸡毛蒜皮少算账,红白喜事要帮忙。

——《家礼十循》第七循之邻里之循

黎明起,叠被子,浇花草,做卫生。

吃饭毕,碗筷洗,桌和凳,擦干净。

——《家礼十循三字经》第四循之洒扫之循

好东西,莫显摆;节用度,不丢人。

儿女过,多批评;媳婿错,多提醒。

——《家礼十循三字经》第八循之持家之循

这些大白话,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乡音,说的虽是些生活小细节,却蕴含着做人大智慧。

3.抓“一会”推进家风传承。即开展“家年会”活动。过年过节,既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也是滋生腐败的高危期。巴南区倡导广大家庭开展家年会活动,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举行家庭(家族)会议,开展“讲家史、立家训;说得失、谈梦想;传家礼、送祝福”等活动。为推动2019年春节家年会活动,全区2041个党支部节前在主题党日组织了宣传发动,区内110所中小学校将家年会作为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全区20万家庭各自在春节期间开展活动,全区上下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在春节后的主题分享会上,巴南区纪委机关干部高某说:“过年时,我们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表彰‘工作最上进奖’‘学习优秀奖’,晚辈依次给长辈作揖拜年,既传承了家规家礼,又充满了孝爱亲情,既有仪式感,更有幸福感。”

(三)以“德法睦邻”为载体,建一个厚德循法的院

“德法相伴”只有融入百姓生活,化为群众需求,才有生命力。“一扇防盗门,里外两重天”。以往小区邻里之间见面少,虽是左右邻居,可能都不认识。构建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让邻里之间不但敲得开门、认得到人,还要“打得拢堆”(团结在一起)、帮得上忙、说得上话,那就需要有活动作交流平台,有热心人作情感纽带,有规矩作持续保障。

1.活动聚人气,有好事“打得拢堆”。邻里之间相聚,需要有活动平台。巴南区以举办“爱在社区邻里节”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家庭厨艺大赛、邻里百家宴、巾帼爱心赶场天、“德法民星秀”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呈现出不少活动亮点。界石镇公租房小区的居民都是新入住的,2018年端午节时,小区组织开展邻里百家宴活动,每家献上一道拿手菜,大家聚在一起品尝,互相认识。龙洲湾道角村每年都要开展“德法民星秀”文艺展演,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创作表演了以讽刺邻里好闲话瞎琢磨的相声《关心病》、教育大家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小品《缺德宅男》等一系列精彩的节目。

2.调解促和气,有琐事帮得上忙。小区邻里鸡毛蒜皮的事多,需要引导居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也更需要身边多一些热心肠、和事佬,及时进行矛盾调解。巴南区积极发展壮大“小马”工作者、乡贤讲理员、法务志愿者三支队伍。以时代楷模马善祥倡导的“老马工作法”为指导,由退休教师、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组建“小马”工作队伍,在城市小区开展宣传调解工作。由“百姓名嘴”、群众意见领袖、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乡贤讲理员队伍,在文化大院、村活动室设立“乡贤讲理堂”,对乡间邻里开展说法讲理工作。由社区工作者、律师等组成的法务志愿者队伍,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法务工作窗口,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志愿服务。三支队伍在促进邻里和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花溪街道红光社区部分群众因征地拆迁矛盾不断到市、进京集访,成为国家民政部挂牌的“信访火药桶”,曾有“重庆稳定看巴南、巴南稳定看花溪、花溪稳定看红光”之说。通过数年的治理,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隐患没有完全根除,随时都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近两年来,社区组织“小马”工作队伍、乡贤讲理员和法务志愿者等20余名同志,常态化开展约访和大走访,解决不少“信访不信法”的“老上访”问题,促进了邻里和睦。红光社区也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巴南区花溪街道红光社区召开院坝会分享惜福感恩故事

(作者提供)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村规民约

(作者提供)

3.公约树正气,有难事“说得上话”。小区、楼栋邻里之间,难免有时发生争执,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村规民约,来评判和处理就好办得多。巴南区发动居民、业主等,按照“共同参与、一致协商”的原则,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了《居民公约》《文明健身公约》等一系列约定。例如,龙洲湾街道城南未来小区针对小区养狗的问题,召集大家讨论制定《文明养狗公约》。最后经大家商议形成“不饲养烈性狗”“一户不养多只狗”“带狗乘车不占座”“带狗乘梯要让人”等约定,并在小区宣传栏张榜公示,印成手册发到养狗户手中。小区居民李大姐说:“这个公约制定得好!是大家商量决定的,考虑了大家的共同利益。现在小区养狗文明多了。”还有,自从界石镇海棠村村民商议制定了《新村规民约》后,村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大大减少了。因为《新村规民约》里说了,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村民们都赞同,现在村里的宴请少了许多,人情来往的礼金也少了。界石镇党委主要领导介绍:“原来‘法律管不上、道德管不住’的事,我们尝试用‘公约’来管理。为此,镇上专门成立了审核小组,由镇民政办、监察室以及律师参与,对村民们商议制定的‘公约’的合法性、政策规定的匹配性予以审查。”

(四)以“德法怡城”为目标,筑一座崇德尚法的城

推进德法共治,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其目的是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诚信有序的文明城市,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畅通处理问题的社会渠道,提供专业全面的社会服务,是切实可行的举措。

1.“信用巴南”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人无信不立。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守法诚信褒奖办法,过硬的违法失信惩戒举措。巴南区建成“信用巴南”技术体系,依托“信用巴南”门户网站、后台数据管理系统、体系成员单位管理系统三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更新、实时共享。巴南区建成“信用巴南”制度体系,出台全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制定《巴南区信用村、信用镇(街)评定暂行办法》和《巴南区信用村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取得了一些效果。例如,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由各镇街、村居自愿先行申报,再由区金融发展中心会同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综合评审,对获评为信用村、信用镇(街)的单位进行现场授牌,最后由巴南区财政局按规定对信用贷款者予以贴息奖励。其中,全区2018年就发放贴息贷款119笔,贷款金额596.4万元,巴南区财政贴息金额共计32万元。巴南区还强化了信用惩戒的举措,通过将信用查询结果作为建筑企业资质审批的必要前置条件,纳入信用“黑名单”的企业不得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将诚信综合评价得分以10%的比例纳入招投标评分等一系列办法,加强失信惩戒,充分发挥信用约束作用。

2.“问政平台”畅通解决问题的社会渠道。发生“上网不上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群众诉求表达不够快捷、与党委政府的沟通渠道不够通畅。2017年,巴南区“看巴南App@巴小萱网络问政平台”改版上线,让老百姓反映问题更方便、沟通意见更及时,让各级党组织有了联系服务群众、监督党风政风的“顺风耳”“千里眼”。2018年3月,南泉街道村民石某通过自己的手机在问政平台投诉,称自家小区旁边花溪河岸有土坡菜地,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问政平台管理中心接到信息,通过评判,当天将投诉内容转交给小区所在的南泉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组织社区干部赴现场核实、开展劝导,清理了土坡菜地,并在河道两岸安插了保护环境告示牌,最后在问政平台回复了办理情况。从接到投诉,到最后办结回复,总共不到5天。截至2019年5月,问政平台注册用户357782人,共受理投诉、建议8485件,回复处置率98%。

3.“三社联动”提供专业全面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能力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巴南区创新推动“三社联动”工作,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探索精准化分析、个性化谋划、项目化落实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精神卫生、婚姻疏导等精细化“专科”服务。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兼职社工,开展社区照顾、社会融入等“全科”服务。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女警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开展守护留守女童志愿服务项目,建立起留守女童档案,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系列活动;巴南区“周小均名班主任”志愿服务队实施了“点灯人”——亲子阅读推广计划项目,深入社区、乡村推广全民阅读。“三社联动”很好地促进了社会治理资源共享互补,增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联互动,推动了社会服务专业全面发展。

三、经验启示

重庆市巴南区“德法相伴”工作从探索试点到全面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提供了有益启示。

1.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以“治”为载体,把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和德治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让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相互补充。在活动载体的选择上,一是要因地制宜。巴南区的“德法相伴”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德法修身”“德法润家”“德法睦邻”“德法怡城”的活动架构,使工作推进有可落地的运行载体。二是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德法有约大讲堂”设置不同的学习形式;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各自优势,统筹推动“三社联动”服务项目,这些措施做到了迎其所好、扬其所长,为“德法相伴”工作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要因势利导。无论是收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以案说法院坝会”的鲜活案例,还是深入老百姓家里指导家训提炼,打造“家训一条街”, “德法相伴”能取得较好成效,就在于做到了及时发现,善于引导。

2.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以“融”为纽带,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巴南区“德法相伴”的实践表明,使主流价值与法律法规同频共振、相伴共融,不仅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还能有效避免价值理念与现实规则不一致的“两张皮”现象。把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让两者的力量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循。要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规范,把一些基本生活礼仪转化为公约规章。切实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不仅要用法律法规保护和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而且要制裁与惩罚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3.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以“人”为根本,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让法治和德治的效果相得益彰。一是要营造崇德尚法的舆论氛围,强化全民遵德守法的内心自觉。强化宣传教育,注重破立并举,切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使人们对法律的态度由迫于外力的“惧畏”,转变为发自内心的“敬畏”。二是要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强化干部个人守法用法的廉洁自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定力。三是要营造和谐文明的城市风尚,强化社区管理服务的基层自治。鼓励发动乡贤讲理员、“小马”工作者等更多的热心人参与基层自治,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会治理模式。

【思考题】

1.重庆市巴南区以“德法相伴”为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有哪些创新?对于基层治理有何启示?

2.结合本案例学习与所在地实际情况谈谈,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探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