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第5章

第一章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一章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根本立场、政治保障、制度基础、主题主线、发展理念、实现路径、内外关系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指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洞悉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深入总结就业工作规律,以崭新的思想和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战略性、思想性、创造性,是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立意高远、体系完整,与时俱进、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是指导就业工作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南。

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就业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主要途径。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刻阐释了就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虽然没有以专著形式专门论述就业问题,但他在进行有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力商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阐述时,在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规律”的过程中,均有对资本主义就业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的问题来展开,深刻地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形成和作用,表明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结果,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就业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制度基础,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有助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和失业现象的认识,但终究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是对过去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阐释。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就业问题时,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问题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把握历史规律、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阐明了就业问题的主要特征。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者需求的绝对量在逐渐减少,进而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为资本提供了一个贮存着可供支配劳动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马克思的论述一方面阐明了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下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大规模机器的运用,使得一些劳动力被解雇,进而产生了结构性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部分地区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了很多新的业态,但劳动力难以适应,造成了大量结构性失业[1];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发展、全面、系统、联系的辩证思维,把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我国就业领域矛盾和问题的主要表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内涵。

揭示了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工人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资本积累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进而使得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家追求更高利润的结果。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失业问题归结于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失业问题同时存在。这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矛盾,要继续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升级、知识和技能错配带来的挑战;要坚持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就业问题,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矛盾依然存在,但失业等问题还更多地与产业升级、技能错配联系起来。充分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目标不是矛盾的,二者要同时实现于高质量的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一味以追求利润增殖为主导,而是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普遍需求为主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贯穿了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充分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基础性的突出地位,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稳定和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深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的享用者、社会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6]。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从全局高度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民生所需,源于劳动;劳动实现,在于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失业就意味着居民失去了生活来源,民生之本没有了保障。只有就业稳了,人心才稳,社会才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提高了我们对新时代就业工作的重要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方发力稳就业促就业,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实现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生活,使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改善,让民生福祉逐渐“厚起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促进就业融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各领域,贯穿在重要经济政策、重点发展规划、重大决策部署等各个环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为民生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导,而且将就业工作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就业谈就业,要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乃至优先目标,要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致力于保持增长、维护稳定、促进就业[7];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要围绕民生推进科学发展,坚持就业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重点做好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不仅为就业工作明确了方向,而且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工作提出了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就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的就业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就业政策1.0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覆盖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目的在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国企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2.0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目的在于解决不利经济条件带来的失业问题及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政策进入3.0阶段,旨在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的层面,加强体制机制支撑,在实际政策决策和实施中予以落实。

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期宏观经济调控更加注重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而不是以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代替或代表就业目标,破除了唯GDP、唯增长速度的陈旧观念。这有利于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时期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8]。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比较充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9]。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就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理念实质,无论是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一方面,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就业保驾护航,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高。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条件。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符合国家发展新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加快推进去产能和去库存,降低无效供给,有利于为更高质量的就业腾退空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深化简政放权,有利于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势。适应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完善职业培训机制,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论述,在“十四五”时期将促进就业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稳定和扩大就业。

三、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是增加群众收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关键一环;要通过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10]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就业是财富之源,是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渠道,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保障。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支撑和途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必然要求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同时,促进就业也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方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着力点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结构,这要求广大普通劳动者能够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能够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并获得相应报酬。就业和劳动收入是一次分配格局的关键。

我们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战略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


[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11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页。

[4]《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4页。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页。

[6]《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

[7]《习近平会见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耶雷米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美国盖茨基金会主席比尔·盖茨》(2013年4月8日),《人民日报》2013年4月9日。

[8]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214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4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