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初析 > 第5章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的重大意义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的重大意义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回国参加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首次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外交场合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和世界观、方法论观察把握世界大势形成的深刻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用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变化在人类历史变迁中的方位,深刻揭示了纷繁复杂变化背后一些根本的、不变的趋势和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受到大变局影响的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于准确把握“当前”对“历史”的革故鼎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国”同“世界”的相互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深刻揭示世界变化的历史纵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站在人类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历史的维度,深刻阐明了当今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规律与趋势的理论指南。

(一)深刻揭示国际力量对比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2]。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经历了从极不平衡向相对平衡的深刻调整。19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强国先后崛起,建立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差距从不断拉大转向持续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照现价计算,1992年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比重达到83.6%的峰值,此后呈现下行趋势,2019年已降至59.8%;同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从16.4%升至40.2%。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对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刻揭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历史上,科技进步一直是改变社会生产力、改变人类生活模式进而改变国际格局的根本性力量。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石油运用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多领域科技突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前三轮工业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冲击,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前所未有,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战略投入,意图抢占制高点,对技术、人才、标准和规则的竞争空前激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面向未来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三)深刻揭示全球治理体系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加强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4]。“二战”后,全球形成以联合国为核心、《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当前,这一体系的基本架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少机制、规则和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有效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亟待调整、改革与完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得到更加有力的体现。多边贸易规则将经历深刻变革,电子商务、补贴政策、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边境后规制领域成为谈判交锋的重点,反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和趋势。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相关领域的合作机制、合作规则和合作网络将加快构建与完善,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增多的挑战已成必然趋势。

二、深刻揭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在深刻阐述世界大变局的同时,多次强调一些根本的、不变的趋势和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大变局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把握历史大趋势的理论指南。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仍是国际主流,以联合国为核心、《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仍在有效运转。随着人类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特别是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各国相互依存和休戚与共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5]。尽管全球发展鸿沟依然明显,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各种冲突此起彼伏,但人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治上,国际社会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建立了联合国,为世界赢得七十多年相对和平,也使得和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安全上,各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难民危机、公共卫生等安全威胁,亟待同舟共济,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经济上,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过程中,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文化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6]。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其深入发展大势不会改变。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一战”之前,西方国家靠殖民扩张谋求全球经济利益。第二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济上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第三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发展真正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其深入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过程中,虽然也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下行期,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但搞保护主义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四)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趋势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7]。尽管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国际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仍然是主导力量,加强多边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以其成员众多和专业化优势,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基本的规则体系。二十国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的2/3、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GDP占全球的近90%、贸易额占全球的3/4,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渠道。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五)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8]。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9]。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的全面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更高水平开放,是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的开放。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三、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不仅明确指出世界格局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而且把我们自己摆进去,深刻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作用和担当,深刻阐明了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必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一)深刻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10]。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四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没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二)深刻揭示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11]。中国为世界均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1992—2024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将从16.4%升至44%,但若扣除中国的贡献,这一比重仅升至25.2%。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不仅通过自身发展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而且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响应,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国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我国多次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合组织峰会等多边机制性会议,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气象。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三)深刻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12]。这两个最大公约数,在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各国人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对于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大变局中,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指南。

(一)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长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3]。党的十六大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对于厘清认识、坚定信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对。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在其中有着重要位置。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不断发挥,强大国内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无二,各国普遍希望积极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发展的时与势在我们一边,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长期性特征。

(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新机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汇融合,只有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发展最大的隐患,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奋起直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我国经济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到世界经济大海中去搏击。要把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跃升。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方普遍期待我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既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又拓展国际合作和发展空间。五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处于重要时期,我国具备发挥更大作用的积极条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14]。当前,外部挑战只要应对得当,完全可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产业面临“前堵后追”压力,可以转化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科技创新面临“卡脖子”,可以转化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机遇;结构性改革面临体制机制制约挑战,可以转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关键是要善于学会利用“危”,在应对“危”中创造“机”,变外部压力为发展动力。“危”向“机”转化的关键在于我国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完全可以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维护并拓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在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在大变局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是我们认准目标、找准方向、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以我为主谋发展的实践指南。

(一)坚持办好自己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15]。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一切挑战和困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也面临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外部挑战和困难。在此形势下,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主要资源和精力,专注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解决好国内矛盾和问题,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立足国际秩序的大变局、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来维护国家安全,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主动维护塑造国家安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系统性创造性地阐述了在大变局中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南。

(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我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同美国共同推动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同俄罗斯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深化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日本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我们将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将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我们将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我们将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三)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就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就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就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就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就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理论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继承了党关于国际局势变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又把理论创新推到了新高度。从实践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一、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局势变化的理论创新推到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是注重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的政党。密切关注世界大势变化,从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中抽丝剥茧,形成对一个较长时期世界大势本质特征的准确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理论传统和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宽广视野和胸怀的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有过若干次关于国际局势变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每次创新性论断的提出,都经过深刻观察、充分论证,而一旦提出,就会在较长时期成为全党全国推进国内工作和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他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16]改革开放后,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7]。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为基础,逐步形成世界多极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国际局势的若干重要论断,包括: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等。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这次创新特色鲜明,将党关于国际局势变化的理论创新推到新高度。一是历史的纵深性。将当今时代置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用三个“前所未有”指出对人类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变化,将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胸怀。二是内涵的丰富性。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紧密相连,第一次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第一次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进行系统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我国发展壮大作为最大机遇”,第一次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次系统明确提出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使得这一论断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三是影响的广泛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理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与欢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的重要文件,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引领伟大事业。历史上,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论。关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这一论断,指导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运动,科学把握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这一论断,指导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方位,科学把握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一论断,指导正确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科学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指导正确认识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势,科学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与路径。总之,这一论断将以其科学性、前瞻性和人民性等理论特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伟业的重要理论支撑。


[1]在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9日。

[2]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3]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4]《习近平向国际行动理事会第35届年会致贺信》(2018年9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29日。

[5]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6]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8]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9]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10]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7月10日。

[11]《习近平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201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2日。

[12]《习近平同巴拿马总统巴雷拉举行会谈》(201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8日。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5页。

[14]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3月29日-4月1日),《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

[15]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8年11月6-7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

[16]《党史上的今天(2月22日)》,人民网。

[17]《党史上的今天(3月4日)》,人民网。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的重大意义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回国参加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首次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外交场合论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和世界观、方法论观察把握世界大势形成的深刻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用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变化在人类历史变迁中的方位,深刻揭示了纷繁复杂变化背后一些根本的、不变的趋势和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受到大变局影响的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于准确把握“当前”对“历史”的革故鼎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国”同“世界”的相互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深刻揭示世界变化的历史纵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站在人类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历史的维度,深刻阐明了当今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规律与趋势的理论指南。

(一)深刻揭示国际力量对比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2]。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经历了从极不平衡向相对平衡的深刻调整。19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强国先后崛起,建立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差距从不断拉大转向持续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按照现价计算,1992年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比重达到83.6%的峰值,此后呈现下行趋势,2019年已降至59.8%;同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从16.4%升至40.2%。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对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刻揭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历史上,科技进步一直是改变社会生产力、改变人类生活模式进而改变国际格局的根本性力量。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石油运用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多领域科技突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前三轮工业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冲击,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前所未有,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战略投入,意图抢占制高点,对技术、人才、标准和规则的竞争空前激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面向未来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三)深刻揭示全球治理体系百年未有之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加强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4]。“二战”后,全球形成以联合国为核心、《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当前,这一体系的基本架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少机制、规则和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有效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亟待调整、改革与完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得到更加有力的体现。多边贸易规则将经历深刻变革,电子商务、补贴政策、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边境后规制领域成为谈判交锋的重点,反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和趋势。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相关领域的合作机制、合作规则和合作网络将加快构建与完善,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增多的挑战已成必然趋势。

二、深刻揭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在深刻阐述世界大变局的同时,多次强调一些根本的、不变的趋势和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大变局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把握历史大趋势的理论指南。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仍是国际主流,以联合国为核心、《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仍在有效运转。随着人类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特别是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各国相互依存和休戚与共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5]。尽管全球发展鸿沟依然明显,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各种冲突此起彼伏,但人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治上,国际社会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建立了联合国,为世界赢得七十多年相对和平,也使得和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安全上,各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难民危机、公共卫生等安全威胁,亟待同舟共济,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经济上,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过程中,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文化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6]。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其深入发展大势不会改变。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一战”之前,西方国家靠殖民扩张谋求全球经济利益。第二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济上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第三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发展真正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其深入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过程中,虽然也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下行期,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更加突出,但搞保护主义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四)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趋势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7]。尽管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国际社会支持多边主义的声音仍然是主导力量,加强多边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以其成员众多和专业化优势,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基本的规则体系。二十国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的2/3、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GDP占全球的近90%、贸易额占全球的3/4,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渠道。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五)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8]。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9]。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的全面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更高水平开放,是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的开放。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三、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不仅明确指出世界格局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而且把我们自己摆进去,深刻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作用和担当,深刻阐明了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必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一)深刻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10]。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四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中积极融入世界,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没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二)深刻揭示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11]。中国为世界均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1992—2024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将从16.4%升至44%,但若扣除中国的贡献,这一比重仅升至25.2%。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不仅通过自身发展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而且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响应,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国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我国多次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合组织峰会等多边机制性会议,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气象。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三)深刻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12]。这两个最大公约数,在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各国人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