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初步认识 > 第5章

第一章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二节 描绘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2]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情怀,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了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谋划做好“十四五”和更长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指南,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镌刻着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方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内涵和实质,坚定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阔视野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诉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经之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艰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讲话时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随后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一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提出当时发展阶段“四个现代化”的内涵。1960年3月,他在同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谈话时说,“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历史经验确立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选择。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指出,我们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6]。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视野,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团结带领人民为民族谋复兴,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提出,解放后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7]。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64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审阅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8]。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9]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设想。即: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继续重申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经济发展指标落实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新的要求,并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充实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美丽”、将原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将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提前15年,由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同时丰富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机对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统一,体现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全面性和前瞻性,体现了我国现代化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奋斗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

三、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步骤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纵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不仅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和调整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而且根据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科学地调整战略安排和具体步骤。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1]。1975年,周恩来同志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分“两步走”的具体步骤,“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12]。这个设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全党的一致认同,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两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设计了用七十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3]按照这一构想,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这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蓝图。党的十八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召,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5]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6]。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描绘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对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进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都中断过,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光日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战乱不已、山河破碎,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甚至直面亡国灭种的危险,所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世界罕见。

然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一次次奋起抗争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依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旧式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谁能够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心骨。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18]。中华民族从百折不挠的奋斗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事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造福全体人民,使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才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连接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这面旗帜,才能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9]。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三、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担负起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论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紧紧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面临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

战略既规划当前走向,又描画未来蓝图,是谋全局、管长远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谋划和主攻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提出了宏伟远大的战略蓝图,也明确了系统务实的具体举措,既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丰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支撑,因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主要包括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还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战略部署。比如,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了改革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大突破;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全局意义、长远意义。这些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思想创见,不但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引领实践取得了重大发展。

特别要指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运筹帷幄、周密擘画,对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顺时应势作出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战略安排。比如,提出并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区域战略。这些重大创新性战略安排,既目标高远、鼓舞人心,又突出重点、切实可行,为稳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指引方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任务新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努力编制出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高质量规划,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不断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部署落到实处。

三、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路径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0]。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稳定中国、发展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践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扎扎实实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年接着一年拼,推动发展改革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一步步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篇章。

更应看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蕴含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论述,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古往今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到了全新的高度,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既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也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22]。从联合国纽约总部到日内瓦总部,从博鳌亚洲论坛到瑞士达沃斯论坛,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从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到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个重大国际场合,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呼吁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这一倡议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4]。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同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作为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不仅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思想武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再次给国际社会带来深刻启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方向。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和赞誉,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推动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益严重。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25]。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26]。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2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既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比如,强调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坚持创新引领,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坚持普惠共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和空间,促进全球包容发展。再如,强调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应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克服零和思维、对抗思维、强权思维等陈旧的治理思维和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有益养分,超越了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理念,向世界传递了呵护和平的力量和友谊的正能量,充分展现了我国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美好愿景,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

[2]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2020年6月30日。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

[5]《中尼边境要永远和平友好》(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7]《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79页。

[8]《对政府工作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1964年12月1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9]《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10]《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1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1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13]《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14]《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1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9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18]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19]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

[2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

[22]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2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2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58页。

[25]《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1日。

[2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7]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