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 第11章

七、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增强浙江综合竞争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狠抓落实的有效方法。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要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把当地的实际、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发展中的难点搞清楚,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凝聚力量,使我们制定的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更加贴近群众意愿,更加有效地促进发展。我省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区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情况;区别制造业发达地区与商贸业、旅游业发达地区的不同情况;区别平原与海岛、山区的不同情况;区别城市与农村、郊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运用不同的政策,采取不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把调查研究、开展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主题教育中,全省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既要到条件好、发展快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

[摘自2003年2月15日在调研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情况时的讲话]

你们把杭州定位于:浙江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现在,浙江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这都是既成事实,后面这个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我认为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能体现杭州特色的。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顾名思义,这个城市应该是国际性的,并且是以风景旅游为主要特色,来确立自己地位的。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风景这边独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有山有水,有一个全世界也少见的风光迷人的西湖,这是国内外许多城市都不可比的。我觉得你们对杭州的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但要看到,要把杭州真正建设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任务还非常艰巨,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浙江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非常重要。省委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首先要在规划上接轨和融入。你们注意到了杭州的规划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规划和环杭州湾城市的规划相融合、相衔接,这一点非常有远见。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确定了,就不能轻易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这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钱塘江两岸的建设已经起步,并且进展很快,要借鉴浦东新区开发的经验,把规划和建设搞好,尽可能不留下遗憾,使之成为杭州又一亮丽的城市景观。

推进城市化,不仅要把杭州市区规划建设好,同时也要把杭州所属的五县(市)乃至农村都规划建设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否则还会出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区域社会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杭州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左右,应该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杭州市要认真总结萧山、余杭撤市设区的做法和经验,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摘自2003年11月6日在省委常委会听取杭州市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杭州有4张“金名片”,这就是你们提出来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我们要取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成效,就应该切切实实地体现在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建设的新发展上。

第一,努力建设“经济强市”,在全省进一步发挥领跑作用。杭州的经济总量已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去年全市的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今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这是很不容易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而讲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希望杭州市按照省委确定的“八八战略”,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各个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继续在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领跑。

第二,努力创建“文化名城”,在全省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杭州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有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近年发掘的距今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遗址”,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杭州的“根”与“魂”。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政绩,也是责任的理念。按照“大杭州、大文化、大发展”的思路,既关注经济硬实力,又关注文化软实力;既修复自然生态,又修复人文生态;既打造投资者的天堂,又打造文化人的天堂,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

第三,努力成为“旅游胜地”,在全省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像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作为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四大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是杭州最独特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现代旅游设施,培育知名旅游精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努力通过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争取到2010年把我省基本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在发展格局上,我们还提出要构筑“三带十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是我省的“金色旅游带”,其中杭州处于龙头地位,拥有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更应积极发挥龙头作用,不仅要舞好“金色旅游带”的龙头、而且还要带动我省海洋旅游经济的“蓝色旅游带”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的“绿色旅游带”的发展。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全面启动旅游国际化战略,以“举办西博会、迎接休博会”为抓手,把旅游业与会展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办好2004西博会,精心筹备2006休博会,全面打响“观光之都、会展之都、休闲之都”品牌,真正使旅游业成为杭州的一棵“摇钱树”,使西博会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还要注意的是,今年西博会内容多、场所多、群众参与性强,安全保卫和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西博会活动“不死一个人,不失一把火,不发生一起集体中毒事件,不发生一起重大政治事件”的要求,落实责任制,立下“军令状”,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和维护稳定工作,确保2004西博会万无一失,确保西博会期间杭州的社会政治稳定。

第四,努力打造“天堂硅谷”,在全省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这两年,杭州建设“两港五区”(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打造“天堂硅谷”的步伐不断加快,相继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大型通信企业、著名软件企业和医药企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余家落户杭州。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明显优势。但从总体上讲,我们的科技综合实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人才高地建设捉襟见肘,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什么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规律使然,是必由之路。在这件事上,谁见事早、反应快、力度大,谁就抓先机、上得快、成效好。杭州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和基础,“天堂硅谷”正在成为杭州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我们要发挥示范效应,用好这个品牌,打好这张名片,为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要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强省强市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规划的制定,加大科技管理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推进科技项目的实施,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杭州市的科技工作水平。

[摘自2004年9月28日在听取杭州市有关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西湖之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环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杭州市也确立了生态立市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生态立市首先要在西湖的保护上体现出来,如果西湖的生态环境都破坏掉了,那就根本谈不上生态立市。要按照“蓝天、碧水、绿色、清静”要求,大力保护和建设好环湖生态,在绿化、美化上下功夫,做深做透山水园林文章,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绿水常绿,青山常青,鲜花常艳。水是西湖的命根子,历朝历代整治西湖,都重在水上做文章。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西湖的水环境问题。近年来,通过引水入湖、疏浚底泥、截污纳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西湖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引钱塘江水入湖,对于改善西湖及城区水质和水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方面还要深入进行研究,不断完善措施。

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在西湖四周,留下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无数科学巨匠的创造发明,留下了无数民族英雄的悲歌壮举,留下了无数体现杭州先民勤劳智慧的园、亭、寺、塔。如断桥、雷峰塔就有一个“许仙和白娘子”的美妙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以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杭州在去年南线景区改造和今年新湖滨景区、杨公堤景区建设中,都挖掘和恢复了不少历史文化景观,进一步丰富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还要始终坚持这一点。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得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希望做得更好,发挥带头作用。今年初,我曾建议杭州市建一个西湖博物馆,把有关西湖的一些东西集中起来展示,使杭州增加一个游览的去处,使游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西湖的知识。听说杭州市已经在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希望努力把这件事办好。

当然,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不能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摘自2003年9月27日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的讲话]

建德、淳安两市县地处浙江西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很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特别是你们具有“两江一湖”的优质水资源,又处于“杭州—千岛湖—黄山”黄金旅游线,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前景广阔,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也大有文章可做。希望你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旅游服务业和与自身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工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你们处于钱塘江的上游源头,加强城市防洪,注重生态保护,做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工作,事关我省防汛工作全局,事关下游人民的饮水卫生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希望你们从服从与服务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这方面工作,继续为全省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自2003年4月24日在建德市、淳安县调研时的讲话]

淳安是我的联系点,结合淳安实际,我提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在生态建设上当好示范。生态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淳安的生态优势十分明显。要围绕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淳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农业是基础,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工业要从实际出发,符合生态建设要求,适应环境条件和资源特色。旅游业是淳安的强项,旅游业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包括旅游设施、人员进出等,都不能有损于生态环境。

第二,希望你们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上当好示范。淳安相对于杭州的发达市县,还有一定差距,但同浙西南的欠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走在前列的。因此,淳安要树立走在前列的意识,倍加珍惜机遇,倍加努力工作,向发达地区看齐,以追赶的姿态、跨越式的发展,把淳安建设成为杭州的后花园。这方面,杭州市要给予积极的支持。

第三,希望你们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党的先进性建设不分山区平原,不分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党员和干部更需要加倍努力,更需要弘扬先进性。希望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努力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上起示范作用。

[摘自2005年3月22日在淳安县调研先进性教育活动时的讲话]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宁波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宁波市要充分发挥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区位环境优越、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继续保持和推进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

1.坚持以港兴市。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的港口建设不仅直接影响宁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事关全省发展的大局,是全省的战略重点。要紧紧围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目标,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以集装箱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现代化大港口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宗旨,统一规划布局,加强两市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快推进金塘岛、六横岛的联合开发和象山港的建设,建设国际性大型组合港。要进一步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等一批重点工程,开通宁波港至内地有关省市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积极培育航运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大通关,延伸“无水港”,努力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和揽货体系。要进一步加快集疏运网络建设,抓好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和沿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铁、公、空、水四路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

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宁波市明确提出了“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八八战略”的总体部署。从宁波的实际情况看,首先要继续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要以“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发展目标,着重在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功能布局上下工夫,加快城市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培育,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东部新城区、镇海新城区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现代化新城区。要注重从整体上加强规划与建设,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加快中心镇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市,促进市区与县市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3.坚持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城市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源于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宁波市通过实施“产业立市”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支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下一步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机遇,继续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宁波实施产业立市的重中之重。要积极依托港口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努力实施好“百亿”大工业项目,有选择地发展能源、石化、汽车、造纸、修造船等重化工业,抓好相关产业的配套和延伸,加快建立临港工业基地。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必须注重整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重化工业合理布局;必须克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外延式的扩张,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全面升级。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要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园区,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

4.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宁波要建设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必须始终把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宁波港、“宁波帮”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小平同志曾说过,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要充分发挥宁波的这些人缘、地缘优势,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到宁波投资落户。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努力在“以民引外”上取得突破。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要继续办好国家级开发区和宁波保税区,充分发挥他们在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和发展加工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对外经贸活动,更好地发挥宁波在全省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要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主动接轨上海,加强在港口、产业、文化、旅游、科教、人才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发展空间。

5.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宁波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更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要充分发挥宁波的人文优势,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文化大市,努力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和体制创新,切实改变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按照“巩固、充实、延伸、提高”的要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市,创建“平安宁波”,巩固和发展安定有序、和谐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坚持开源与节约并重的原则,积极抓好要素资源配置的规划和建设,扩大能源、资金等要素供给;在全社会开展节能、节地活动,提高土地等有限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摘自2004年6月25日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宁波市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宁波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必须起好领跑作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基础,再创优势,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繁荣大文化,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同大家着重探讨一下强化港口和城市建设,再创开放新优势这两个问题。

第一,突出港口开发和城市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筑坚实基础。

在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宁波已经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宁波发挥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的客观需要,是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宁波的重要使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个关键是港,一个关键是城。港和城是联在一起的。纵观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大都市几乎都与港口联系在一起。城因港兴,港因城立,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宁波的发展,必须突出这两个关键。

一要大力推进港口开发,加快集疏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以北仑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既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全省和全国的一个战略重点。要加快北仑港深水港资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宁波、舟山深水港的功能和布局,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舟山的联合,逐步推进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发展。要围绕港口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口岸服务水平,不断拓展港口腹地。

二要依托港口的发展,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宁波发展临港工业的思路非常正确,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发展石化、能源等临港工业,抓好一批大项目的建设。要依托港口,大力发展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业,打好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基础,带动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依托各类园区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要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宁波濒海临江依湖,城市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要根据区划调整后的现实需要,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则,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你们提出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和东钱湖开发建设,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处理好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保护不好,宁肯暂缓。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不留下遗憾。现在确实有这个条件,你们的规划也是好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把好这道关。

另外,宁波城乡和区域的发展都比较平衡,要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和活力,进一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大都市的文明和生活。这方面宁波有条件在全省起带头作用。同时,宁波还要继续积极推进“山海协作”,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要进一步繁荣港城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突出港口城市的特色,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纳现代文明,建设港城文化。要以“三江文化长廊”为重点,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以建设国际服装名城为重要载体,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弘扬服装文化,不断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要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尤其是开展区域性连片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明的社会秩序,展示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第二,突出“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再创开放新优势。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强调,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这次省委全会提出,要抓住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更加积极地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发挥我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

扩大开放是推动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当说,我省在外贸出口和“走出去”方面在全国是领先的,但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可能与我们这里民间资本比较充裕、土地资源比较稀缺有关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引进外资,不仅仅是引进一些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网络,从而有助于我们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宁波是我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果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那么,开放应当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全省对外开放做得好不好,外贸出口的增长能不能持续,吸引外资做得好不好,“走出去”战略实施得好不好,首先看宁波。宁波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努力做好开放这篇文章,再创开放新优势,在全省起好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决不辜负小平同志的嘱托,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的期望。

[摘自2002年12月20日在宁波市调研时的讲话]

温州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我以前对温州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温州同我工作过的宁德地区地相连、人相亲,还有部分语言相近。我来浙江工作之前,三次到过浙江,其中两次就是在福建工作时到温州来学习取经。所以这次到温州来,有一种亲切感。

当然,现在的温州同那时候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外界对温州指指点点,褒贬不一,温州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背着包袱过河”。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温州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发展路子。不管那时候包袱有多重,现在都解放了;不管那时候外界怎么争论,现在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一切。正如你们自己总结的:“温州是在外界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这非常不容易。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一段历史经验,好好总结,启示未来。

对温州过去的这一段历史,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正确,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第二句,温州的发展路子也就是浙江的发展路子,温州创造的经验不仅为浙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句,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是浙江的一笔宝贵财富,“浙江精神”就包含着温州人的精神,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摘自2002年12月23日在温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温州作为国家和我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是个能出经验、出好经验的地方。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创新史。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温州的创造功不可没。可以说,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活力。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创新而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

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现在,温州创新的环境很好。你们提出要研究“温州学”,我十分赞成。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也在温州市。希望你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对照检查各项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温州经验,不断发展温州模式,不断推进温州发展,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从温州的实际情况看,我建议可以在几个方面作些探索。这里只是点一下题,你们结合实际,思考研究。

一要继续探索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温州模式的关键所在。温台地区曾经成功地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温州的企业已经基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体制和机制。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比如,一些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如何加快向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如何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量的中小企业如何进一步开展协作,加强行业管理,防止一些产业的过度竞争,等等。温州在行业协会的建设上有比较成功的探索,这些协会积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较好地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希望你们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探索。

二要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温州的科研机构比较少,人才不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再加上大量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自身难以独立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依托比较缺乏。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要在借用外脑、引进人才、创办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发展科技服务企业等方面,继续积极探索,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重视这个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特别要办好温州大学等高等院校。

三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程度较高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温州市场发育比较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当领先一步。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积极探索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继续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缺乏技术支撑和企业发展融资难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问题。深入分析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利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跨区域流动,是必然规律。但我们着重应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改进自身工作方面查找原因。要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财产,切实保护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重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防止发生重大事故。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注重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坚持不懈地抓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鼓励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行为,严肃查处和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信用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

四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创新。温州在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等新领域的党建工作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许多经验,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新领域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作用,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方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比如,怎样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怎样加强农村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怎样针对非公有制企业较多,容易引发“寻租”和“傍大款”等问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广大党政干部在感情上、工作上,要亲商、重商、扶商,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在利益上,要洁身自好,“君子之交淡如水”。总之,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要以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切实发挥维权作用等问题。

[摘自2002年12月23日在温州市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这次来温州调研,我想同大家一起探讨事关温州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大局的几个问题。

一、选商引资要抓一个“合”字。浙江走的是内源式发展的路子,其实内源式的发展同开放型的发展并不对立。我经常说:“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要好。但引进外资必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我们强调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叫做“选商引资”,也就是说,要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并不是什么外资都要。对这个问题,我讲三个观点:

第一,选商引资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好温州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别是国际经济的“融合”问题。应当说,温州不缺资金,引进外资对于温州来说,并不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引资只是一个“引子”,主要目的是要引进与外资“捆绑”在一起的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和更高层次、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提升温州企业和产业的档次,不断丰富和发展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说温州经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经济,温州人出去经商一直都很成功,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但是由外而内、内外互动就比较欠缺。温州在地域上不占优势,是我省距长三角中心上海最远的城市,引进外资的先天条件不是很好;温州经济又是典型的“老百姓经济”,民营企业比较密集,民间资本比较雄厚,对外资的需求动力不足。但是如果没有外资特别是外资背后的技术、人才等的进入,又会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发展格局,这不利于温州企业参与国际化、大规模的经济竞争,也不利于温州产业的提升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会形成温州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坎。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地区经济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总是来自于同外部经济的互动,来自于同国际经济的融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收益就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红利。特别是我们浙江,我们的产业、产品在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我们要向上走,必须借助于外力。

第二,选商引资的关键点是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结合”过程。“结合”的意思就是“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就是要从温州民营经济活力足、实力强的实际出发,始终注意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作用。当然结合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观念:一方面不能满足于低端,而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管理、技术、制度、市场、文化等各个方面找准与引进企业的结合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营企业与外来企业真正融合,特别是将传统、支柱产业与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嫁接,从而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引进,而要利用外部力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做到为我所用,于我有利。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以市场换技术”,要争取在让出市场的过程中把技术拿到手,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选商引资的落脚点是要形成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特定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是相关联的。温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3亩,企业用地紧张,其他资源要素的制约也比较严重,这就使温州“逼上梁山”,走出一条内源式发展的路子,但是这条路子如果过度强化和固化,又容易形成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温州要实现新的发展,一定要摆脱狭隘观念的束缚,尊重外来的先进文化和观念,特别是尊重外来人才,形成一种按法治规则办事的社会氛围,一种大气开放的创业环境,一种多元和合的价值取向,一种大开大合的都市文化。我们选商引资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努力形成这样一种文化。

二、结构调整要抓一个“集”字。“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在“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工业仍然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我们已经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还要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必须走一条和发达国家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一直强调要发挥浙江的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温州发展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是制约也很多,有资源要素方面的、产业结构方面的、企业制度方面的、人才智力方面的等等,而这些方面都有一个如何集聚的问题,集聚起来才能强大起来“顶天立地”,才能解决好低、小、散“铺天盖地”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选商引资要解决“低”的问题,而结构调整要解决“小”和“散”的问题,通过要素集聚、品牌扩张、技术创新、项目拉动、服务推动等多种手段,打破温州工业以小取胜、以多取胜、以价取胜、以量取胜的老格局,不断克难攻坚,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

说到要素集聚就要论及温州的资本流动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我省民间资本“走出去”的现象存在多种不同声音和观点。温州是民间资本“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对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场合都提出了看法,这里我再讲几个观点:一是从资本本身的特性看,正常情况下的资本流动,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资运用的重要途径。国际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就会出现资本输出的现象。资本寻求更高的利润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资本的流动具有必然性。所以才会有外资到我们这些地方来,这是同一个道理。像日本经济疲软了十几年,但日本人民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它靠的就是资本输出所带来的红利。二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部分资本和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实现“腾笼换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空间。三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资本流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外流就有回流,就有反哺。虽然“走出去”会减少一些地方财政收入,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可能得到了更多的财富,对国家也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觉得我们当政一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两条:一条是为国家作贡献,一条是为百姓谋福祉。而温州的资本在流动过程中,把这两条都做到了,所以这是无可厚非的。从温州来说,近年来,温州的GDP增长率在全省虽然比较靠后,但是要算GNP的话,一定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真正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还是要看老百姓的口袋。这就是“地瓜经济”的道理。四是从我们应对的措施来看,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资本外流和回流问题,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做实,并注意在发展中做好资本集聚的文章,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这除了资本回流投资以外,还要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注意把居民消费抓上去。老百姓有钱了,把这些钱留在温州来消费,那也是相当于一种投资、一种回流、一种集聚。较长时间来温州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是全省排名第一的。要把老百姓有钱消费作为工业发展的一个机遇,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另一个方面是注意把投资环境抓上去。要分析资本外流到底是因为具体项目问题,还是因为投资环境问题,注意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做好资本集聚的文章。

三、项目建设要抓一个“大”字。落实“十一五”规划,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抓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温州是我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总的来说,这几年温州的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增添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比如洞头半岛工程,实现了洞头海岛变半岛,海涂围垦工程将围垦造地17万亩,比目前温州城区面积还要大,可以说这是改造自然、造福于民、泽被后代的壮举。在整个“十一五”时期,温州要抓住机遇,放开手脚,发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通过抓大项目、大工程来打造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平台。我说项目建设要抓“大”,首先是胸中要有大格局,要着眼于温州发展的长远和全局,抓住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这个有利契机,精心谋划,科学论证,统筹兼顾,使项目建设起到“布局”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重点要抓大项目,不能小打小闹,要以发挥政府作用为主,以借助民间力量为辅,集中财力物力,出一些大手笔,当然也不能大而不当。再次是面貌要有大改变,温州城市面貌这几年变化很快,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相信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城市面貌变好了,变美了,不但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改革创新要抓一个“深”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改革创新方面,温州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人向来都有一种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难的创业精神。这是温州的金字招牌,也是浙江的宝贵财富。在“十一五”时期,温州还是要发扬这种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一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体制、新机制,加快建立资源支撑保障体系和要素集约利用机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温州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希望温州在法治建设特别是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能够走在前列,探索经验。二要按照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加快建立民营经济与开放经济良性互动的新机制,更快更主动地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支持企业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积极主动地发挥政府服务、规划、引导、筑巢、搭台的作用,再创开放体制新优势。三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和表达机制,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全面落实建设“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注重激发先富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致富思源、服务社会、先富帮后富,同时要注重保护困难群体特别是受灾群众的利益。

[摘自2006年6月2日在温州调研时的讲话]

半岛工程是一项事关温州和洞头发展大局,营造发展新优势的重点工程,是一项构建新的城市综合交通网、带动温州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工程。

[摘自2003年5月9日在温州市洞头县调研时的讲话]

对洞头来说,要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争取成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达地区,力争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战略定位要准确。随着温州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洞头地处瓯江口外、温州湾的东翼,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然成为温州市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环温州湾发展的重要支撑。半岛工程是温州城市拓展的需要。洞头要主动接轨好温州,发挥后发优势,适应温州国际性轻工城和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主动与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努力把洞头建设成为温州的“海上后花园”和重要基地,洞头半岛工程的意义就在这里。

二是总体规划要加强。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紧密结合“三个转型”,站在推进洞头海洋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洞头开发与建设的总体规划。海洋经济内涵丰富,包括临港工业、海岛旅游、海洋贸易、海洋交通运输等。通过规划,拓展城市功能,完成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型,渔农村向城市转型。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谋划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规划要先行,适度超前,有序推进,既要与中心城市发展相衔接,又要有洞头自己的海岛特色。

三是走综合开发的道路。要因地制宜,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港则港、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综合开发渔、港、景等海洋资源,走出一条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要充分发挥“渔”的优势,把握内涵,拓展外延,不断巩固提高渔业。渔业的传统优势不能丢,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渔业捕捞能力,积极发展远洋捕捞;继续抓好海水养殖,着力解决技术、资金、抗风浪的设施基础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巩固羊栖菜全国之最的地位,积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同时,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海洋医药、海洋化工产业要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港”的优势,以开发港口资源为依托,多元化投资,努力建成温州的深水港区。要明确温州港的定位,选择并大力发展适合的临港工业。港区发展要有腹地,要依托滨海城市,积极发挥港口的辐射拉动作用,把开发综合型港口经济培育成洞头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景”的优势,坚持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与自然景观,同时要加强人文景观开发。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山体、岛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花岗岩资源保护,坚持有度开采、有序开发、精深加工、高效利用,决不能乱开乱采,竭泽而渔。海岛旅游要避免过度开发,不能超出生态环境承载量;滨海休闲旅游也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垃圾污水处理,切实防治旅游污染。同时绿化美化要科学,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摘自2003年5月9日在温州市洞头县调研时的讲话]

嘉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两个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历史文化,是有7000年历史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出了那么多名人,出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另一个是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南湖不大,但是诞生了在中国也是在世界最大的政党,确实了不起。嘉兴的经济发展确实很了不起,浙江的特色经济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如海宁的皮革、装饰布,平湖的服装,嘉善的木业、纽扣,桐乡、秀洲的羊毛衫等,都很有规模,国际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高。这些年嘉兴的发展水平,在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处于前列位置,这一点很不简单。另外,嘉兴全市保持均衡发展,地区间贫富差异不大,5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前50位。别的很多地方发展都不平衡,回过头来,要花很大力气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嘉兴做到了均衡发展,说明嘉兴的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的档次。嘉兴目前的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区位优势和今后发展的前景,更为诱人,鼓舞人心。

嘉兴定位目标也有了,即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实施步骤上有一套系统的考虑。同时,你们进行了自我剖析,能与兄弟城市进行比较,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分析,不满足于现有的发展水平,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有的已开始实施。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嘉兴在浙江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功能。嘉兴处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中很重要、很中心的位置,怎么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做好自己的文章?这种区位优势,有人说是“浙北现象”,有人讲是打“上海牌”,但不管叫什么,对这种关联的作用,这种互动的影响,肯定是我们要着眼的工作重点之一。浙江令人注目,嘉兴又处在这样一个位置,都有一个在21世纪前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都要考虑我们怎么提升的问题。我觉得,根本的还是要继续积极探索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的问题。一段时期改革开放的重点是在广东、福建,它们有先发优势。随着上海的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显得越来越重要,嘉兴应该为推动长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2002年10月22日在嘉兴市调研时的讲话]

嘉兴和嘉善的工作具有比较好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前列意识,争取创造更好的业绩。这里,我针对嘉兴和嘉善的情况,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你们在主动接轨上海方面迈出新步伐。上海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合作,是浙江在新世纪实现新发展的一大举措。我们强调主动接轨,就是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讲接轨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浙江与上海相比,各有各的优势。我们接轨上海,就是要善于取长补短,借助上海这个大平台,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要讲顺接,即顺势而为;讲对接,更好地借船出海。在这方面,嘉兴和嘉善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而且也做了许多工作,成效也非常明显。嘉善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对全省都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从全省大局出发正确认识这一问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主动接轨上海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是希望你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创造新经验。嘉兴是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先导地区;而嘉善则是嘉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县。你们以规划为先导,以道路交通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作为抓手,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为基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在,你们又提出要努力把嘉善建设成为浙江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的目标。你们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基础和条件的。希望你们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为全省创新和积累新的经验,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希望你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新成效。浙江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的烦恼”,其直接原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去年以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而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凤凰涅槃的精神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真正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过去嘉善以“无中生有”出名,如不产木材,却形成了木业。我不是说你们木业不好,但总的来说,靠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这不是浙江的优势。嘉善要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下功夫。重点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节约,一手抓增长。抓节约,主要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抓增长,主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的增长方式下寻求新的增长点。嘉善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要认真进行研究。从全省来看,发展信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嘉善作为一个县,怎么样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值得研究探索。比如,你们引进台商比较多,在引进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是否有条件,这方面要有勇气向苏南的一些先进县市看齐,向他们学习,并追赶他们。

[摘自2005年4月10日在嘉善县调研时的讲话]

海盐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的联系点,在这里我提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海盐地处沪、杭、甬几大城市的中间位置,交通十分便捷,发展县域经济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要加强自主创新,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五个统筹”,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提高块状特色经济水平,努力打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绍嘉跨江大桥之间的黄金海岸经济带。

第二,希望你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海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现实基础和较好条件。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要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村容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就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农村新形象当好样板。

第三,希望你们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群众思想基础条件比较好,理应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确保党员站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列。先进性建设从当前来说,就是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并建立完善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上起到示范作用。

[摘自2006年1月4日在海盐县开展主题调研宣讲活动时的讲话]

我就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讲几点意见,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主要是怎么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我讲过三句话:第一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指南;第二句,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第三句,实施“八八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我们讲科学发展,不能陷入一种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统一的,是体现发展第一要务的。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坚持发展。对湖州来说,也是要不断发展,而且要加快发展。湖州通过自我解剖,看到差距在于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经济总量还不大,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位置,一定要争取加快发展。所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放慢发展。科学发展观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我们为了加快发展,就要更好地发展,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不可能加快发展,也可能好的愿望会落空,也可能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如果为了加快发展竭泽而渔,违背规律,急于求成,还是走老路,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果就不可能加快发展,这个辩证关系要搞清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在把握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上,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陷入一点论,陷入片面性。

二要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省三次产业发展的方针,提出了“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这样一个推进结构调整的思路。优农业,这方面浙江已经形成了一定效益农业的优势,要保持和发展壮大这一优势。湖州更是拥有生态特色、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应该在优农业上做好文章,多出亮点,多出经验,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问题,是一个乘势而上的问题。不要把优势不当回事,农业对湖州来讲是一个优势。湖州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不能在我们手里丢了。湖州的农业优势是多种的,在鱼、米、竹、茶、山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业出口等等方面,都是你们的亮点,一定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强工业,对湖州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刚才你们讲的湖州的差距,很多是缘于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差距。城市化也与工业化相联系,如果没有工业要素,没有一定的非农转移,城市的发展是有限的。城市要有人口的集聚,但城市也要向工业类集聚,要向服务业类集聚。如果这些方面发展不好,人才也不可能集聚起来。强工业的路子一定要走,但关键是选择性的问题,过去简单地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比较多的是发展资源型的产业,现在看来要适可而止。要看资源开发的综合利弊关系,从资源安全的角度,充分考虑生态建设,考虑可持续发展。综合地看,我们今后的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建材产业也属于资源消耗型的,纺织产业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但更多地要寻找新的主导产业,这属于你们所讲的“乘”法,就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湖州所具备的投资条件来讲,是可以发展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你们这里也可以建一个软件园区,也可以建一个电子园区,在这几年的招商引资中,也有一批这样的项目进来,要加大力度,更注意在这方面进行突破,在工业上调整结构,选商引资。优良的人居环境,适合大院名校的引进,要不遗余力,选一些真正能够对湖州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科研机构。兴三产,在湖州是大有可为的。湖州旅游业有很多优势,“太湖”的文章方兴未艾,“来到太湖不见湖”不行,这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要有一个好的规划,最起码南太湖不能输给北太湖。还有德清的莫干山、安吉的竹海、南浔古镇等等,这都是特色产业,很好的禀赋资源,要考虑怎么进一步把它搞好。

三要处理好所处方位与推进优化发展的关系。如果就湖州看湖州,你们完全有理由高枕无忧,陶醉于成绩。湖州这几年的发展成绩很大,很多指标的增幅在全省都名列前茅,但是如果把湖州放到全省、放到长三角,和强手比,和高手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觉得进步也就在于拿自己和强人比。湖州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富裕之地,现在更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在长三角杭宁城市带这一条相对偏小、偏弱的边上,湖州担当着重要的崛起的角色,建成一个节点城市、枢纽城市,我觉得这是一个努力方向,我也同意这样一个战略思考,这样一个战略思考今后要在规划上体现出来,省“十一五”规划要考虑,进一步重视湖州在这条边上的地位,把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我觉得首先是要通交通,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都可以积极地论证,统筹地考虑。其次是要抓好城市的整合,更多地从经济一体化、产业布局上考虑。再次就是要统筹考虑推进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在这方面要继续领先。

四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建设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硬实力和软实力要结合起来,在有的时候软实力起重要作用。希望湖州做好文化建设这篇文章。湖州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具有很多有特色的文化,有许多需要弘扬,也有许多需要创新。比如说,杭嘉湖一带过去文化底蕴都差不多,进入现代,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们的文化是不是还有兼收并蓄的问题呢?不能固守传统,因循守旧,还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我觉得杭嘉湖文化底蕴是很好的,就像你们说到的文化厚,社会和,和谐在这里得到体现。湖州近年来发案率低有很多因素,除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因素外,也有民风淳朴的因素。过去我们讲的小康社会,讲的就是杭嘉湖这一带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注重教化。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要立志高远,勇于创新,弘扬浙江精神;敢于弄潮,敢于冒风险,不能安于现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快一些,力度可以再大一些。我觉得还可以再研究文化的问题、精神的问题,树立一种创业精神,这样才能做到凤凰涅槃的改造。湖州要进一步在杭宁城市带中做大做强,发展成为枢纽城市、节点城市,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增长幅度,在很多工作方面还不能跟着别人走,还要去领跑,在很多方面还要去突破,这就需要有一种精神。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深的命题。要很好地研究湖州的文化底蕴,很好地研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好的要弘扬,还要进一步创新。

[摘自2005年1月27日在湖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对安吉来说,生态立县是必由之路,建设生态县是事关安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你们曾经历过曲折,有许多经验教训。在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经济化,继而实现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你们更加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及时确定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世纪80年代前,安吉是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那时,安吉的经济支柱也是竹子,但生态环境的优势没有被很好地利用,竹子基本上被当作原材料来卖。进入9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安吉的竹子资源开发被整体带动起来,加大了竹子的深加工力度,拉长了竹子的产业链,先后开发出竹地板、竹根雕、竹梢工艺品、竹叶生物制品、竹炭等竹产品,竹制品价格成倍上涨,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你们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争得了小康县的牌子。但那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度轻视环境保护,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山林优势弱化,尤其是在发展造纸、化工、印染等产业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劣质水,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也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正是这些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全县上下形成了安吉最好的资源是竹子、最大的优势是环境的共识。只有依托丰富的竹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生态化之路,安吉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明确了这一点,安吉才能真正利用自身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自2003年4月9日在安吉县调研时的讲话]

绍兴有很多好的经验,都是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系统的考虑,很多工作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很多都是结合绍兴实际的独特的东西。绍兴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定位,我觉得是准确的。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内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调整发展战略,以内增区域经济竞争力、外强国际经济竞争力为着力点,抓住城市化和开放型经济两个重点,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绍兴目前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把握自己的症结所在。充分地肯定成绩,有利于树立信心。同时把握症结,看到差距,就会明确今后前进的方向。你们在区位上受到挤压,比较优势相对差一点。但从现实主义的态度来说,这种区位状况是不可能改变的,就跟一个人生下来他的遗传基因就已经不可改变一样,只能做一些工作,作一些辅助性的变化,而最根本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禀赋后,扬长避短、扬长补短,适于搞什么就搞什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再有“航空母舰”式的规模企业问题,也要看培养的极限,就是说在绍兴这个地方即使你放开了培养,它究竟能达到哪一步?比如韩国和台湾地区,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航空母舰”固然要打造,但也不要雷同,不要绝对化。

[摘自2002年10月26日在听取绍兴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比较好的基础,理应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双建设、双整治”活动中走在全省的前列。要抓住承办“七艺节”分会场及闭幕式这一契机,增加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要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基层文化内容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丰富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的文化生活。要根据《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对城乡基层文化市场进行全面整治,特别是要整治好演艺娱乐场所、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出版市场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精品文化的同时,认真组织大众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活动,帮助基层群众提高文化知识,增强致富本领。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着力塑造区域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切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同时,要加快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文化大市。

[摘自2004年8月24日在绍兴市调研时的讲话]

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枫桥经验”虽然诞生在农村,但其强化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仅适用于农村,而且适用于城市,不仅适用于社会治安工作,而且也完全适用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其他各项工作。绍兴必须把枫桥的平安工作搞得更好,不断把“枫桥经验”发扬光大,进一步总结提炼、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枫桥经验”,使整个绍兴在“平安浙江”建设中、在平安市县创建中,走在全省的前列。这对绍兴来讲责无旁贷,而且是有条件、有能力的。你们提出,用5年时间,使全市95%的乡镇(街道)达到“枫桥式平安乡镇(街道)”标准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关键是要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贯穿于建设“平安绍兴”的始终,努力在综合、融合、结合上下功夫,使建设平安市县各项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明显。从绍兴的实际情况看,创建平安市县,关键是抓基层、抓基础。一方面要抓基层,确保平安创建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要大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建设,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等组织为骨干的平安创建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要抓基础,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处理、越级上访劝返等制度,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并加强演练,扎实推进平安创建的各项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解决在发生之初。

[摘自2004年8月24日在绍兴市调研时的讲话]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是我省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集贸市场繁荣,经济比较发达,金华市区与义乌、东阳、永康、兰溪等四个县级市相距很近,相互之间用高速通道连接,就是半小时的交通圈,如今以组团式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浙中中心城市已形成雏形,但要真正把金华建成中心城市,任务还相当艰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要引起重视:

一要切实搞好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建设中心城市,首先要编制好规划。要着眼于21世纪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既要高标准、高起点,又要分阶段、可操作。同时还要注意规划的整体协调,不仅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要搞好衔接,而且城市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这就更加需要搞好各城市之间规划的衔接。规划没衔接好,各自为政,就难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就要维护它的权威性,即使修编也要按规定程序进行。

二要注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现代社会越有特色就越有竞争力、越有生命力。金华各县(市、区)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资源禀赋的不同,各自的经济特色非常鲜明,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方面要把特色产业做得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如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东阳的磁性材料等,不仅要在国内知名,也要争取在国际上知名。义乌把发展定位在“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方向是对的,有这么好的基础,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以其产业特色明显、城市个性鲜明而知名的,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均以其城市特有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另一方面要注重各县(市、区)的优势互补,实行资源整合、要素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金华这几年很重视这一问题,提出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树、环境共保、优势共创”的发展思路,这五个“共”的实质就是这个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要围绕建设中心城市的目标,齐心协力,相互借重,互促互进,共同发展。

三要继续深化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金华是我省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比较早、抓得有成效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方面,也有许多改革举措。目前,无论从金华还是从全省情况看,推进城市化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地流动。要结合推进城市化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在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的同时,把扶贫的重点转向下山脱贫和异地致富。扶贫资金要向这些方面倾斜。城市化的关键是化农民为市民,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入镇,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文明。

四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推进城市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十分注意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既要满足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现在我省各类工业园区发展很快,金华工业园区发展的势头也相当好,这是好事,但要防止和制止过多过滥、乱占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出现。要把工业园区真正建成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要着力解决好城市防洪、治污和绿化、美化问题。

五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城市的内涵,也表达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内容。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这个常用指标外,还用了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也就是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金华这个地方素有“小邹鲁”之称,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在推进城市化中,要十分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要创造、培育新的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要重视城市整体形象设计,注意城市的自然美、协调美、内在美,形成与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特有的城市特色。要注重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用健康的、文明的、向上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提高和陶冶人的情操。

[摘自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

特色就是长处,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衢州地处我省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还有一定差距,但衢州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加快经济发展。

衢州有生态优势和传统农产品优势。衢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1%,钱江源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衢州有23个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97个农产品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7个产品获国家和省级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标志,4个品牌的茶叶获有机茶认证。衢州有15个中国特产之乡,如江山是“白鹅之乡”,衢县是“桠柑之乡”,常山是“胡柚之乡”等。这些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是衢州独特的优势。要发挥这些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每个地方都培植几个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着力点;要坚持绿色导向,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对农产品的生产、储运、流通、消费实行全程监控,努力解决“餐桌污染”问题;要借助科技力量,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单位种植(养殖)面积产量和农业净产出;要革新经营模式,推进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要构建产销阵地,实施名牌战略,争取山窝里飞出更多的“金凤凰”。

衢州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宗孔氏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江郎山、烂柯山、龙游石窟等景区有很高的知名度。要从本区域的个性、特色出发,实现山水与人文相融、古老与现代交织,让旅游充满文化内涵,使文化体现衢州特色,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衢州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石灰石、石煤、铝矾土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常山已逐步成为轻钙产品重要生产基地。衢州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长年外出务工的就有35万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此外,衢州地处四省交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都十分方便,到邻省周边地市都在两小时车程以内,市区到所属各县已基本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这次杭金衢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更使衢州与杭州、上海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衢州必然是我省经济向中西部邻省拓展的一个桥头堡。因此衢州要进一步加大与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作区的经济合作,为加快省际合作与发展步伐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也为衢州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在衢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式转变。

一是确立“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观念。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发达地区的更好更快发展,欠发达地区仅仅遵循常规的发展思路只会进一步拉大距离,所以说小进慢进也等于退。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困难固然很多,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发展快,问题就解决得快,发展慢,问题就积累得多。所以必须加快发展,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二是确立“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的思想。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并不是说要逾越某个发展阶段,比如说越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也不是说必须超过发达地区,在一些经济指标上搞盲目攀比,而是要善于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接受其他地区的教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发挥后发优势,降低加快发展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路。古人说:“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把目标定得高一些,有干大事的气魄、创大业的胆识、谋求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确立“大转折孕育大机遇、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意识。当前,衢州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你们在汇报中也讲到,衢州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拐点”,有望步入一个较长较快的增长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已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我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开放前沿,不仅发达地区要有“大开放”意识,欠发达地区也要有“大开放”意识。“大开放”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既要“引资进衢”,又要“借船出海”。我们要牢固确立“只有大开放,才能促进大发展”的意识,全面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不断推进衢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摘自2002年12月30日在衢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舟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商机,如渔业结构调整,包括养殖业和捕捞业结构的调整。渔民转业的问题要处理,不能把渔民转业作为简单的安置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让渔民致富的渠道,使他们加快向小康迈进。舟山港口开发的前景非常广阔,临港工业的发展也有潜力,旅游业则更具优势。总之要把海洋开发这篇文章做深做大。

所以,要辩证地看舟山。对你们来说,既要看到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又要看到海洋的潜力,充满信心,推进跨越式发展。对于省委、省政府来说,既要继续支持和扶持舟山的发展,帮助舟山克服困难,做到扶持老少边贫岛一视同仁,在保持过去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扶持的力度;同时,又要看到舟山的潜力,看到舟山是一大优势,一大财富,不把舟山看作包袱。舟山可能就是我省一个很大的后发优势,要积极地推动舟山的开发,把舟山的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摘自2002年12月18日在参加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舟山组讨论时的讲话]

舟山海域面积广阔,渔、港、景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要辩证地看舟山,既要看到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一些困难的现状,更要看到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看到舟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应当充满信心。舟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争取率先发展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舟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充分发挥“渔”的优势,把舟山渔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海洋渔业是舟山最具规模的海洋优势产业,也是舟山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传统优势产业不放手,努力建设现代海洋渔业。要紧紧抓住当前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创造舟山渔业发展新优势。既要充分发挥捕捞业的优势,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更要大力推进海水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努力争取养殖业取得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传统的海洋捕捞、养殖和初步加工,向海洋食品、饲料、海洋生化、海洋药物等行业延伸,提高渔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港”的优势,把港口、口岸贸易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舟山港口开发的前景非常广阔,临港工业的发展也很有潜力,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以带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要以开发港口资源为依托,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要发挥港口的辐射拉动作用,带动船舶修造、仓储、加工、运输、外供、代理、保险、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要把港口建设和推进城市化工作结合起来,以建设港口城市为载体,完善港口城市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抓好小岛迁、大岛建工作。要借助港口开发,拓展综合型港口经济,着力做好转口贸易、中转贸易、出口贸易、加工贸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我省的船舶制造业相对滞后,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舟山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在这方面加强探索和培育。

充分发挥“景”的优势,建设海洋旅游城市。发展海洋旅游业,既要发掘自然旅游资源,更要富有文化底蕴、注重人文精神。舟山是旅游资源大市,你们提出“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把舟山建设成为以“海天佛国、海上观光、海岛度假、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我很赞同。要坚持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格局,优化旅游线路。要适应假日经济、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带来的新机遇,不断丰富旅游项目,创新旅游载体,推出旅游“套餐”。要进一步发掘富有海岛特色、渔村特色的民间文化,弘扬具有舟山特点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爱国主义历史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海洋文化,使舟山的海洋旅游业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穷的发展后劲。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舟山建设成我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蓝色通道”。要按照“主动接轨、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实现互赢”的方针,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舟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之一,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然成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迎接海洋时代的一条臂膀,也必然成为我省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蓝色通道”,这也完全可能成为我省经济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后发优势。舟山要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重要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将把舟山的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做到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困难海岛一视同仁,积极推动舟山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自2003年1月6日在舟山市调研时的讲话]

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是充分发挥台州体制机制优势的一个着力点,也是实现台州经济再次腾飞的一个重点。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

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创新。在过去短缺经济的条件下,我省民营经济以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抢占了先机,赢得了发展。但在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原有的一些体制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层次、技术层次、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并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推进创新。首先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激烈竞争的体制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加快科技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引进、舍得花钱进行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大提高、促进大发展的路子。第三是重视管理创新,引导民营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增强民营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十六大提出“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就我省和台州来说,这不仅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同时也适用于民营企业。要积极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重组,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集团,并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始终是民营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数量上始终占主体地位。要始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对促进产业的集聚、企业的重组、管理的规范、技术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对克服民营企业“低、小、散”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产生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条好经验和一个新亮点。近年来,台州加大工业投入,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在促进工业集聚和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下一步,要适应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进园进区,集聚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民营经济再次腾飞的平台。对各类园区要加大整合、提升、规范、管理的力度,坚持使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相结合,坚持与企业技术改造、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要立足台州的优势产品和产业,抓住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有影响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

要始终不渝地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尤其要加强十六大关于“两个毫不动摇”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鼓励个私业主放心、放胆、放手去发展,促使他们走注重信誉、文明经营、诚实劳动、公平竞争、优质服务的路子。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要继续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缺乏技术支撑和企业发展融资难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问题。深入分析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利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跨区域流动,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无可厚非。但我们着重应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改进自身工作方面查找原因,勿使出现因投资环境不佳和工作没有做好而出现的企业外迁和资金外流。三是切实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财产,切实保护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重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防止发生重大事故,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元旦、春节将至,要确保不拖欠工人的工资,不得出现无故克扣民工工资问题。四是加强管理监督,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注重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对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行为积极鼓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2002年12月21日在台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丽水是我省天然的生态屏障,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森林、水能、农副产品、矿产、野生动植物等五大自然资源总量均居全省首位,生态资源优势非常突出。我多次强调,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充分利用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搞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生态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着力培育青瓷、宝剑、石雕、制笔、微电机、竹木制品等块状特色工业,力争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洗涤用品、金属制品、竹木制品、皮革制品等做强做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丽水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继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抓好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市场,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丽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开放意识,加大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丽水华侨众多,是我省重要的侨乡。你们要把这一资源充分利用好,打好“侨牌”,打好“台球”,大力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积极吸引华侨回乡投资创业,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华侨经济,加大以侨资引外资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同时,要紧紧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与温州、台州、金华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域相连的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丽水情况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推进城市化与鼓励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实行“内聚外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增强丽水中心城市的功能,实行“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搞好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加快园区的整合,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的新组团。结合全省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和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加快下山脱贫步伐;组织实施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力争到2007年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摘自2003年8月8日在丽水市调研时的讲话]

丽水今后的工作,需要丽水全市上下齐心合力、实干巧干,也需要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在这里,我简要地谈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要很好地研究政策导向,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推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优化,努力使丽水成为创业环境最好的地方。欠发达地区最怕没有人来,最怕生产要素流失。你们要从政策导向上,仔细研究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整合开发区,创造新优势;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如何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工业化进程;如何发展特色农业等等。要从丽水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我们的政策导向既有助于扩大经济总量,又有助于提高经济质量,走出一条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要抓好城市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要因地制宜,注重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效应。丽水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放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山水特色,从而把丽水建成山水生态城市。在此基础上,要抓住一些具体措施,如产业集聚效应的提高、块状经济的形成、中心城市的培育等,把城乡一体化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化路子。

三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搞好“山海协作”工程。“山海协作”工作,我在福建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到浙江来将一如既往地抓下去,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山区则要充分发挥区域自身优势,积极促进山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要做好青田华侨要素的回流,站在华侨的角度作换位思考,为他们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要进一步依托山区的生态优势,发挥好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大力发展资源加工、水电、旅游等二、三产业。全国提出5年内要避免“餐桌污染”,丽水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有了一些品牌,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四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好扶贫的问题,使欠发达地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以德治省和依法治省结合起来,从基层抓起,把基础抓好,推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信用建设等各项工作。

[摘自2002年11月26日在丽水市调研时的讲话]

畲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传统熏陶和地域风貌的影响下,创造了别具风格的民族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一道,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我省西部山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独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美好。

[摘自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建县20周年的贺信]

义乌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在许多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去年,我到义乌来调研工会依法维权的实践经验。这一经验,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调研中,我对义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还感叹,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我也深深感到,义乌的发展是过硬的,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义乌发展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工会依法维权方面;义乌发展的经验中既有独到的方面,也有许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面。

[摘自2006年6月8日在义乌市调研时的讲话]

当前,学习推广和研究宣传义乌发展经验的工作正在深入进行之中。有关学什么、如何学等基本问题,省委的通知都已十分明确。下面,我结合义乌的发展实践,就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义乌的发展经验,是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的经验,是结合实际落实省委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等决策部署的经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群众首创精神的经验。学习义乌发展经验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联系实际。客观实际包括许多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义乌的基本县情看,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从历史传统看,具有历史悠久的经商传统;从生产方式看,“鸡毛换糖”的实践催生形成了农业、工业、商业相结合的格局;从群众实践和需要看,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自发地摆起马路市场,并具有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客观实际,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各地学习义乌发展经验,主要不在于学习义乌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独特之处,而是要学习义乌如何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的经验,学习义乌如何立足本地基本实情、秉承地方历史传统,开拓合乎本地特色发展路子的经验,学习义乌如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动群众创造性实践的经验。

第二,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继承前人同推进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义务的发展经验,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经验,是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赛”的经验。义乌确立并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历届党委、政府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致力于专业市场硬件提升、交易创新、功能拓展的工作从未停止,真正做到了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在市场发展方面,可以说有规模的扩大、政策的完善、结构的优化、管理的创新、领域的拓展,却从未有过方向的更改、原则的动摇、重点的转移;有接力、续力、助力,而没有撤力、断力、转力。可谓是认准“一根筋”、坚持不松劲。同时,义乌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坚持“兴商建市”主战略不动摇的同时,又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发展层次。从开放小商品市场到确立“兴商建县(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再到“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再到“以工哺农、以商强农”和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到确立建设国际化商贸城市,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不离一个“商”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又都有新的创新、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拓展、新的目标。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不少地方兴起的专业市场,如今已不能和义乌市场同日而语了。义乌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一以贯之,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赛”,绝不能动不动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同时,打好“接力赛”也必须有所创新,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这种创新必须是有继承有发展的创新,是符合实际、适应形势的创新,是合乎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地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既干出老百姓的百年基业,又使每一任、每一届都成就了自己的真正实绩。

第三,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推进经济发展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义乌发展的典型,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典型,义乌发展经验是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义乌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在市场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同时,顺势应时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时,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跨地区水权交易等创新举措;在环境问题逐步凸现之时,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市和生态镇村建设;在老百姓逐步富裕起来时,注重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引导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举措,都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为群众服务的细微之处,在关注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的价值诉求、精神追求、文化需求,提升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尽最大可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第四,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与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让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真正回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本职上来,实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这是义乌发展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取向,在市场的具体经营环节,坚持民营化、市场化,充分发挥“义乌商人”市场经济意识强的群体优势,把市场办成“义乌的市场”而不是“义乌政府的市场”。实行“管办分离”后,政府部门及时退出市场主办者的角色。同时,政府又牢牢掌握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对市场商位和货运场站的产权等事关义乌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行控股,在工业用地的出让、运输行业的进入等方面设置门槛,对工业用地和商位出让的价格进行限制。正由于政府把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充分放开,服务意识强,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才形成了政企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义乌的这些创新举措,为地方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对各地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五,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推进改革发展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义乌的经验,是发展中的经验,是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经验,是用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问题的经验,也是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经验。作为义乌发展龙头的义乌市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义乌市场之所以能在全国众多同类市场中脱颖而出、不断超越,同样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义乌有常住外来人口近100万人,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常住外商近8000人,有40余个国内少数民族的数万名人员,仅穆斯林就有6000多人,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义乌市突出“两个关注、两个尊重”(即关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创新对外来建设者的服务和管理,探索创新工会依法维权的有效做法,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本国人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始终是有机统一的。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就要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发展的实践,以改革的举措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让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让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就要在积极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人们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坚持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合理调整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地位,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多方位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自2006年6月8日在义乌市调研时的讲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