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故事 > 第35章

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年3月)

摘自《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在安徽广德太极洞有兔形的“滴水穿石”石,山西五台山有菩萨顶滴水檐大殿,都是因为雨珠滴沥,落地注石,形成了蜂窝状的石坑。

“滴水穿石”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这一成语最早使用,是在北宋。北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张乖崖在崇阳县担任县令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管理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于是就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库吏辩解说:“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张乖崖于是拿起朱笔写下:“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下辖的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民日报》当年还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习近平的感召下,宁德以水滴石穿、弱鸟先飞的精神接续努力,如宁德赤溪村用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2015年,习近平用“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来概括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扶贫经验。

当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福建宁德也正处于脱贫攻坚的起步阶段,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习近平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就是要勉励各级领导干部激发信心、激扬斗志,坚定扶贫决心、坚持久久为功。今天,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向着更高的发展境界迈进,习近平仍然惦念着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他经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以此勉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滴水穿石”的总体成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