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军事卷 > 第91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心存忧患才能得以生存,贪图安逸必然导致衰亡。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军官兵要着眼未来、未雨绸缪,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着力纠治长期和平环境下滋生的“和平病”,毫不放松地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和本领。

从古至今,代表事物生机勃勃的“生”总是与忧患相连,代表事物衰微的“亡”总是与安乐相关。《周易·系辞下》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警句,宋代欧阳修也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的感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大好局面,但紧随其后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看不到繁荣稳定之下潜伏的危机,没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最终导致盛极而衰。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不是一种杞人忧天、怨天尤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而是一种胸怀全局、着眼长远的危机意识和战略考量。

缺少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忧患;看不到敌人,是一支军队最大的敌人。甲午战争前,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舰艇总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但清政府大部分人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从而放松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结果导致战争惨败,国家割地赔款,教训十分深刻。

战史如灯,殷鉴不远。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残酷的年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军队都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明智之举。古罗马韦格蒂乌斯说过:“如果你想获得和平,那就准备打仗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的忧患,应是灵魂深处的“狼烟”。

军队长期不打仗,最容易滋长守成思想,失去血性锐气。思想上“马放南山”,有时比现实中的“刀枪入库”更可怕。周恩来很早就告诫大家:军人如果丧失了敌情观念,那就要犯严重的错误。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只要战争存在,准备战争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当兵就是要打仗”。没有长期准备打仗、确保能打胜仗的思想,战斗精神和意志必定十分脆弱,战时不仅难担使命,还会丢掉身家性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个战斗队,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的发展变化,自觉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哪怕睡觉也要睁只眼”的高度警惕和“策马待命箭在弓”的“引而待发”的备战姿态,始终想着打仗,随时准备打仗。这样,一旦威胁到来,我军就可临危不乱、从容制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