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83章

不搞排他性安排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开放共赢是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曾在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16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场合,针对全球经济治理原则、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不搞排他性安排”的主张。虽然讲话场合不同、参会者不同,但习近平发言的主旨明确,思想一脉相承,即在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任何机制时均要坚持“以开放为导向”,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任何排他性安排都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历史和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实现跨境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配置。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因而迅速发展。1950~2015年,全球GDP总量增加三倍以上,超过74万亿美元。总体上,世界大部分经济体均因经济全球化而受益。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恰逢经济全球化浪潮提速。中国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中国既是此轮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目前,中国仍在引领亚洲和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持续、强大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全球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鼓动和实施“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严重威胁到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对此,习近平指出,某些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等排他性安排“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任何排他性安排都不利于实现真正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但是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长期以来,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现象突出。特别是美国、日本等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更体现了典型的排他性思维,一度加剧了这种现象。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后即宣布退出TPP,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均面临是否以及如何继续推进经济区域合作进程、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抉择困境。日本、澳大利亚等将继续推进TPP,并试图探讨与其他机制对接的可行性,但结果还有待观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谈判一再延长,短期内难以完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成员众多、相互差异不小,推进难度也不小。开放是亚太经济的生命线。无论哪种机制,都应积极鼓励亚太地区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能搞排他性安排。对此,习近平明确宣示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即“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

任何排他性安排都不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选项。2017年5月,中国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面向世界、谋求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17年9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同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3万多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但是,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忧虑和质疑不断,比如,有的说中国只是想借“一带一路”倡议把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还有的说中国要打造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排挤他国,意图复杂不明等。这些揣测、猜疑是毫无根据的。“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之日起,就是一个面向世界各国、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中国从未有将之据为己有或者借其划分势力范围的想法和做法。“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份贡献,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产品。所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所有国家开放,“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