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67章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异同,构建和谐世界

“志同道合”,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求同存异”,意指把争议搁置起来,找出共同点。将“求同存异”思想运用于处理国际事务,是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这一观点,实际上将求同存异这一思想赋予新的内涵,从辩证法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界限,秉持“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尊重世界多样性,协和万邦,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冷战时期,作为国际政治两极的美国和苏联信奉各自的政治模式和发展路径,认为本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适用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冷战结束后,美国最终取得了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霸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价值观念和文化领域的发言权。美国不断尝试将自身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做法,正是造成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紧张的根源。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和摸索形成的,是历史和理性的选择结果。各种文化和社会制度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如果不考虑各国的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强制要求所有国家都实行同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既不尊重历史传统,也不符合现实国情,到头来只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今天的乌克兰分裂和中东很多国家的乱象,就是例证。

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念提倡“以和为贵”、“多元共存”,主张“和而不同”。习近平从国际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这一主张,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为中国外交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和国际行为体的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的外交也确实践行着习近平的这一主张。通过坚持友好合作、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和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时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大大改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等等,都体现了习近平的这一主张的成效。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强友好合作的道路更加宽广,不仅巩固了传统友谊,而且保证了双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类政党的友好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执政党、非执政党保持着友好关系,如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政党也排除了意识形态分歧的干扰,日益成为友好的朋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右翼政党也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此外,本着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国际共识,已经培育起来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和“上海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地区性大国在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方面的突出作用。

总之,习近平关于求同存异思想新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符合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对当前的中国外交实践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