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65章

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中国不结盟外交政策的重大发展

“伙伴”一词来源于“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炊煮,同火者称为火伴,指在同一军营的人。乐府古诗《木兰辞》中有句话:“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伙伴”引申为生活或工作在一起的同伴。“同盟”一词较早见于《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指古代诸侯国歃血为誓缔结盟约。现泛指国与国、人与人共缔盟约。

现代国际关系中,结伴是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结盟是结成军事安全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集合他们的国力以增进安全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政治与军事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的国际环境下,结盟往往会加剧国际关系紧张。不结盟则旨在避免这一消极后果的出现。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提出结伴不结盟这一主张,实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结伴不结盟,追根溯源于我国的不结盟外交政策。1984年5月,邓小平在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其核心是不结盟。这是中国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中求发展、维护独立自主所做的选择,也是对同苏联结盟政策进行调整与反思的结果。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认为结盟是冷战思维、旧安全观的代表。在不结盟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实践真正推进了与他国的合作与和平,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多极化趋势渐朗,和平与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但仍存局部冲突和战争,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国怎样参与、融入与塑造世界体系引世人关注。其中,结盟与不结盟成为外交政策辩题之一。结盟论者认为,结盟并非冷战思维,结盟是实现力量平衡的手段。只有结盟,才有铁杆盟友,才能应对某些国家的军事紧逼。不结盟论者则认为,当前敌友界限相对模糊,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凸显,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结盟不仅会束缚中国发展手脚,而且会恶化中国的安全环境。

习近平提出的结伴而不结盟弥合了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即在不结盟的基础上结交“铁杆朋友”,中国既维护了独立自主,又赢得可靠朋友,在困难面前既有可依靠的对象,又不会陷入安全困境。结伴不结盟,很好地诠释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新理念,符合中国有史以来形成的和平思想以及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政治主张,是对我国不结盟外交政策的重大发展,不仅有利于建设我国对外交往新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结伴而不结盟,是中国积极应对世界变革之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不结盟外交不等于等距离外交,而是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外交。当前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全面而有重点,即在全方位外交中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不结盟基础上广交朋友,增加伙伴的数量。习近平在孟加拉国访问时曾提出,“友及天下,不树一敌”,中国外交也正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第三,结伴多样化。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所有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根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体现出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

一言概之,结伴不结盟,超越了冷战思维,摒弃了霸权主义,不搞远近亲疏,不拉帮结派,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