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140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中国期待同印度携手实现民族复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语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在讲述儒家文化的一条核心道德原则——“仁”的含义。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自己要立身,就要使别人也能立身;自己要通达,就要使别人也通达。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施行仁道的途径与方法。《论语·颜渊》中还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两句古语,一个从“欲(想要)”的角度,一个从“不欲(不想要)”的角度,共同阐述了“仁”的道德标准。放在国际关系领域来理解,中国人有中国的民族复兴梦,其他国家也有其他国家的富强梦。中国人在追寻本民族复兴之梦的同时,应该尊重并支持其他民族的梦想。

换一个角度,“己欲立而立人”也有现实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想成就事业,仅凭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立人”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人”在“己”的帮助下获得提升,双方的信赖与友情必然加深,日后的合作会更顺畅;其次,“人”的力量壮大了,可以与“己”合作的空间也会增加,能向“己”提供的支持会更加有力;第三,越多“人”在“己”的帮助下实现“立”与“达”,就越能增加“己”的吸引力,使更多“人”向“己”靠拢,形成巨大声望,成为凝聚核心,无疑将“立”得更稳,“达”得更远。因而中国有俗语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阿拉伯有谚语讲“独行快,众行远”等,都是在强调团体合作的力量。

习近平在论及中印关系时引用此典,有其深远的用意。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印度的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习近平讲中印两国“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印度和中国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曾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当代,中印同为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的磋商与合作。中印携手发展,将产生广泛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实现真正的“亚洲世纪”。

不过,两国关系中仍然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不时阻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其一,两国间仍存有领土主权争议。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但主权争议并未随冲突的结束而平息。其二,由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存在旷日持久的争执,中国同巴基斯坦保持友好关系被印度视为“眼中钉”,不时利用与达赖喇嘛的特殊关系搞些小动作给中国制造压力。其三,印度对中国的发展有“瑜亮情结”。近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印度更愿意对外炫耀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人口结构年轻等优势。话里话外透露着同中国竞争、一较高下的心态。此外,印度有浓重的大国心态,视南亚次大陆及印度洋为其势力范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是为数极少的、冷眼观望的国家之一。印度国内对中国的战略意图猜忌尤多。

习近平的上述讲话,虽是2014年发表的,但其求合作、共发展的精神是长期的。中国将一如既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信自身的发展不是对任何国家的威胁,而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机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希望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产能等优势,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计划相对接,合作共赢,实现己立人也立,己达人也达的美好前景。中印两国同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同有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希望印度能克服狭隘的竞争心态,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看清并抓住共同利益,同中国携手前行,为实现亚洲的真正崛起而共同努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