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67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里,韩愈的这句话,被视为对老师的经典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既是人们对老师的心理期许,也是老师职责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并非视之为并列关系,而是把“传道”排在价值坐标的首位。在他看来,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正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传授专业知识,那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进入“道”的境界,真正把学生塑造成和谐发展的人。

正因此,要成为好老师,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信念,比专业更重要的是人格。诚如所言,“德者,才之帅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应该先立德再立业,让学生成人又成才。

原典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释义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文章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年三十四岁,由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业已开展。韩愈同青年后学广泛交往,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做法,是魏晋以来所罕闻的,时人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于是,韩愈便写了这篇文章,力纠不重视求师问学的不良风气,同时也是对非议者的公开回应。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度概括了老师的基本职责。“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儒家“五经”“六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道”“业”两方面的疑惑。后世理解则有普遍意义。

此外,韩愈还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育民主思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