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第29章

二十四、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十四、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思想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阐述的。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第一次国事访问。3月23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指出,当今“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第70届联合国大会、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等国内外众多重要场合,就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阐释。

(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明和生态等多个领域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在世界面临众多全球性问题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对中国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丰富内涵。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人类的文明进程与相互间的密切交往,使得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广泛的共同利益。人类自身追求自由、幸福的活动,又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共同威胁,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阻碍着人类前行步伐。不管身处哪个国度、信仰如何,不管利益如何取舍、是否愿意,人类已生活在一个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地球村里,“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已经来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俯仰寰宇、洞悉历史,富有前瞻地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事关全世界70多亿人荣辱兴衰、前途命运的思想理念。

但是,全球性时刻的地球村并不祥和。在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际,强国钩心斗角,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横行无忌,甚至为一己之私而不惜视国际法于无物,为彰显自我而弃人类道德正义于无形。以至于小国弱国不仅国家安全难以保全,国计民生仰人鼻息,即便老祖宗留下的文明传承、当代人选择的发展道路也日渐消散于“文明冲突”之中。

picture
2017年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省琼海市举行。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是“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

在全球性时刻的地球村中,国家之相处,只有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才能彼此相安,只有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才能跳出权力威胁而来的对抗、冲突甚至战争的老路。国家之安全,只有摒弃独善其身的旧有理念,在追求自身安全中彰显公道正义,在构建安全格局时由所有国家共建共享,才能使安全不再稀缺,国家不再受战争威胁所累。国家之发展,应该秉承开放精神,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将他人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机遇,将自身的发展建立在他人发展的基础之上,将创新视作发展的源泉,这样的发展才能持续经久。国家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文明成果的滋养,只有敞开胸襟,借鉴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因子,一国的文明才能昌盛长青,世界文明才能生机勃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千疮百孔的自然母亲,只有摒弃征服欲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为今之计、长远之机。

(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一次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详细阐释,尤其是认为在生态建设领域,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各国人民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汇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共产党人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深远思考,是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丰富与发展。它既是古老东方智慧的今世展现,也是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深重民族灾难的当代觉醒。坚持这条道路,中国不仅树立起负责任、有担当的国际形象,也为国内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事实已经证明,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才是世界各国实现和平相处的正确道路。事实也必将证明,只有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一个和平繁荣、公平正义的世界才能实现。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这种新前景凝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发展智慧和经验总结,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挑战,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发展必定是开放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国家的发展必然是合作的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才能发挥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诉求;国家的发展也是与其他国家实现共赢的发展,只有利益共享,国家间合作才会拥有坚实的可持续基础,国家自身的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优化;国家的发展注定是共同的发展,一个国家或一部分国家的发展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其他国家或另一部分国家长期落后的基础之上,失衡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发展的整体停滞。这种前景已被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也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经济合作关系扩展而被世界所日益接纳。我们有理由坚信,只有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世界各国才能找到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世界的发展繁荣也因为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而变为现实。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这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这种新局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安全形势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今世界,安全总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绝对安全,只有大家的共同安全才是个体安全的坚实保障。安全不是片面的,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兼顾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应对人类所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挑战。安全只能通过合作才能变得不再稀缺,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摒弃霸权思维和强权政治,反对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威胁。安全应该是可持续的,通过发展这把总钥匙来打开人类的安全枷锁,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用发展消除安全隐患滋生的土壤。中国倡导新安全观,中国也在践行新的安全理念,随着解决安全问题的“中国方案”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和接纳,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终将到来。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既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进程的宏观概括,也是五千年中华“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的自然涌现。世界文明是多样的,只有在多样中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和谐相处,世界才能变得富有生机、充满活力。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文明各有特色,并无高低优劣之别。文明的发展源自具体的实践,也得益于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滋养。文明的对话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强制灌输,是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取代,是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排斥。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繁荣就是这种新气象的生动体现。各国文明必将在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到共同发展,文明也一定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新方式。这种新方式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的总结。人类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再也经受不起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的老路所带来的生态灾难。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产意识,寻求人类永续发展之路。生产是服务于人民生活的,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也需要倡导各国人民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绿色低碳,才能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

回顾人类历史,自500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世界由此呈现出一个整体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探寻世界和平的脚步,但世界和平的愿景一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将人类几乎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地球村中,人类已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平等、共赢、合作和包容是其核心精髓。不理解这一点,任何药方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picture
2014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专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

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空前严峻。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天下人为天下计”的情怀,才能使平等与尊重成为国际交往的首要价值,实现国家间的和谐共处;才能让开放与互惠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赋予安全以正义和共享,保障世界的普遍和平;才能建立起包容和互鉴的文明交流,抚平文明冲突的伤痕;才能敬畏自然万物,打造绿色的人类家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是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一种价值取向,更预示着人类终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我们所创造的,是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直白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在全球化时代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未来的世界观,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全球化历史节点上的浴火重生,也与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未来愿景息息相通,展现了新时期全人类的共同诉求、共同价值和共同理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它最大程度展现全球化时代全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也为人类美好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众多重要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立场原则和实现途径的深刻阐述,把一个立体的、多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在世人面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发展的世界诉求,更体现了中国发展中的世界担当和人类责任。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美好世界”的所有因素都将不断呈现,人类的命运因为“命运共同”而更富有生机和希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