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33章

一、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一、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教育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就意味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

(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看,教育发展规律有普遍性(共性),需要各国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给予基本遵循;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根据各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办学之路,这是由本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决定的。因此,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比如,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先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办学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身国情办大学。虽然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成功办学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中国高等教育与之相比有着极大差异,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同,发展的制度和路径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完全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独特性要求,需要我们扎根于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同样,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与环境背景,牢牢扎根中国土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所应该立足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服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1)虽然我们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但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能始终根据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四个服务”的教育。

科技无国界,人才有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要解答好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既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办学治学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上扎好根、深扎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汲取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基因传承好、发扬好,真正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

这些智慧和方案理应包括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淀和改革探索,在经历了吸收和借鉴的必经阶段后,以越来越显著的发展成就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也使得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决定了,要办好中国教育不能一味靠外来经验的输入,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或办学经验,必须扎根中国的土壤,要用自己的科学发展观和思想体系去引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滋补营养培育成长,进而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