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9章

“民生就业360”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公共就业服务的探索实践

“民生就业360”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公共就业服务的探索实践

【引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就业工作,一定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预案,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要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人员技能,提高农民工和其他各类再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要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摘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社会安全稳定,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长期以来,兰州市城关区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供大于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求职用工信息不匹配,对接服务渠道不畅,“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平均年龄大、学历低、技术少等问题。针对就业服务的难点、重点,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局以开创“民生就业360”就业服务品牌为依托,全力打造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充分全面掌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提高劳动力供需匹配度;建立多渠道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素质,尽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多层级多渠道就业援助体系,实施分类施策、精细帮扶,保障“重点人群”就业;建立“政策+基地+培训+资金”的创业促进模式,为创业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民生就业360”服务品牌创建以来,在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城乡一体化就业、就业援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 职业培训 兰州市

一、背景情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43.65万人,外来流动人口近45.21万人。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社会安全和稳定,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兰州市城关区的就业工作实际看,不仅有着全国共性的问题,也存在一些个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兰州市城关区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供大于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求职用工信息不匹配,对接服务渠道不畅,“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平均年龄大、学历低、技术少。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不断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对中低端产业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需要安置的职工增加,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部分新成长劳动力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仍将持续存在。

更为严峻的是,兰州市城关区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三大产业发展先天不足。近年来在经济调速换挡、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容纳就业的能力更为有限,通过高增长来保就业的空间不足。同时,如何全面掌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也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普遍面临的难题。

调研中发现,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兰州市城关区每年约有3000名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他们是社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但同时他们也是对职业期待值最高的人群。如何保证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他们有岗位更有平台,有饭碗更有事业,是对就业服务很大的挑战。

另外,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兰州市城关区每年有大量农民工涌入。他们的到来在为城镇带来丰沛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教育程度与职业技能水平,往往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和技能水平的不足,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从事仅仅依靠体力的建筑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遭受冲击以至失业。同时,他们缺少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无法选取适合自身的岗位,也难以通过相应的培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转换能力不强,难以实现高质量和充分的就业。

此外,兰州市城关区下岗失业人员多、“4050”人员多、就业困难群体多。这些劳动者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大多数在技能、体力等方面都明显存在差距,而且年龄较大、家庭负担较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应对就业竞争的能力不足。若是脱离政府兜底性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靠自身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很大。

针对就业服务的难点、重点,兰州市城关区以开创“民生就业360”这一就业服务品牌为载体,全力打造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

二、主要做法

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提出打造具有城关特色的“民生就业360”服务品牌。“3”即在就业服务中对有培训意愿者100%培训、对就业困难人员100%援助、对零就业家庭100%清零的“三个百分百”; “6”即在就业服务过程中建立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职业培训机制、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失业预警机制、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就业服务管理考核机制六大长效机制;“0”即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做到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

(一)以“大数据”思维为引领,打造“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提高劳动力供需匹配度

为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兰州市城关区在建立完善全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精准采集失业者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充分掌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建档立卡,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并与用工企业进行多维对接,谋求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最大的匹配度,在最大程度上体现“精准”服务。

1.建立全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360”多层级服务网络。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成立了25个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各配备1名副科级所长和2名专职工作人员;成立了162个社区就业站,各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在全省率先成立了18个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各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全覆盖。

2.精准采集失业者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建档立卡,多维对接,谋求最大匹配度。充分利用三级服务平台,建立《个人求职职业介绍登记电子台账》《用工信息登记发布电子台账》《社区农民工基本情况统计台账》等。同时,组织人员深入辖区楼院、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调查摸底,对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登记造册,对辖区内失业者做到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择业意向清、收入水平清、收入情况清。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已基本建立起辖区失业者和用工企业的数据库,并不断补充、完善、修正,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供给基础数据库。

3.努力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在已有台账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化升级,建立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库建设、线上网络系统完善和用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多维化。

4.完善就业创业精准服务体系。整合“大数据”信息,进行精准比对、分析,准确感知劳动者就业需求,并结合劳动者就业意向、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为劳动者提供“专属”就业创业信息,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指导,在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精准对接。

(二)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建立多渠道职业培训体系,尽力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破解“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基础工程。兰州市城关区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打造了区、街道、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有培训愿望的人员百分之百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员过万人。

提供“菜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失业人员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兰州市城关区设置了不同工种和技能培训的“菜单”,供培训对象“点菜”。几年来,相继开设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营养保健、家政服务、摄影技术、手工编织等20多个免费培训工种,帮助失业人员获得一技之长,并形成了“金城关技工”“金牌(城关)月嫂”等培训品牌。

月嫂技能大赛现场

(作者提供)

建设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兰州市城关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培训基地,扩大培训工种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先后在办学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25家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在具有大学生实训岗位的9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依托企业和职业学校的优势,开展了数控机床、汽车修理、手机维修、中式烹饪、软件编程、保安物流等4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1—6个月的就业实训。每年培训1万人以上,帮助近百名大学生就业。

开展“家门口”培训,实现培训“零距离”“全覆盖”。街道就业平台随时掌握失业人员信息和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通过信息分析,街道平台适时开展劳动者欠缺、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供需更加匹配,就业更加精准。失业者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培训获得技能,也降低了他们的培训成本。每年全区各街道培训人数逾5000人。

美容师培训班现场

(作者提供)

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兰州市城关区将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实行“一条龙”服务。依托兰州市第二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技能培训后及时组织考核、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并为合格人员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鉴定千人以上,合格率达95%,有效提升了劳动者专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以保障“重点人群”为中心,建立多层级多渠道就业援助体系,实施分类精细就业帮扶

在做好面上就业工作的同时,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

1.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加强就业信息投放和职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拓展就业创业的渠道,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推荐大学生进入基地见习学习,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联合各高校、各众创空间、企业,组织开展包括青年创业领袖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和成果展、创业明星报告会等在内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起大学生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积累创业经验。

2.大力开展专项活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定期在城关区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大型招聘会,开展“春风行动”“退役军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广泛开展“O2O招聘”,充分利用城关就业微信公众号、微博,携手知名中介网站,线上线下同步服务,打造全天候、不落幕的招聘会。此外,兰州市城关区还把就业困难人员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就业援助方案,开展专项援助活动,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党员结对帮扶的就业援助活动,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兜住民生底线。

3.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就业。针对“4050”人员年龄大、技能低、就业难的实际,制定了《城关区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先后开发社区综治、保洁、保绿、校园保安和社区社保、低保、就业、残疾专干等10多类5500多个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各类困难群体4717人。

4.建立城乡统筹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兰州市城关区在全区内实行“同城同等”服务保障,建设公共就业市场,将辖区内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本地居民同等对待、同等服务,建立统一台账,纳入统一就业服务和管理的范围,免费开展就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努力构建保障农民工群体高质量、有尊严的充分就业格局。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登记和职业推荐服务

(作者提供)

5.实施居家就业。针对辖区残疾人外出就业难以及因照看陪护无法外出就业和企业用工难等问题,积极开展毛衣编织、手工制作、十字绣、装饰品加工等居家就业培训,定期举办居家就业专场对接洽谈会,帮助困难人员在家或就近实现就业。全区居家就业加盟企业达30家,成功帮助1012名残疾人、大龄人员、妇女等实现就业。

(四)以“政策+基地+培训+资金”模式为重点,打开创业者希望之门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以落实小额贷款为抓手,以创业指导为重点,打造“政策+基地+培训+资金”的创业服务模式,全面开展360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吸引、帮助、扶持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开创事业。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先后出台《城关区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城关区贯彻实施甘肃省推进全民创业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城关区创业就业示范点、创业就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优化创业融资环境,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持续激发创业积极性,切实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开展“SYB+X”特色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SYB,全称是“START YOUR BUSINESS”,意为“创办你的企业”,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是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企业的人员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兰州市城关区于2008年将SYB模式引入,着力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SYB+技能”:把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起来,对于参加技能培训后依托技能进行创业的人员,再次开展创业培训。同时,把网上开店培训和创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满足了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代群体创业就业需求。

“SYB+实训”:对于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兰州市城关区举办“创业者训练营”活动,提供“实战、演练”服务,创业培训开展以来累计培训近2万人。

3.创办孵化园区,精准服务创业群体。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把孵化园区作为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和落实创业政策、开展创业服务的重要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免费服务,同时深入孵化基地和市内各大高校,收集创业项目,服务创业群体。聘请知名专家、成功创业者、创业投资人、高校教授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建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评估等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

自2013年以来,兰州市城关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27个,吸纳就业2917人;建立网上创业孵化园区2处,创业孵化110人;建立创业服务指导站28个,成立城关区创业专家指导团1个;建立创业项目库并征集创业项目467个,为1200多人进行创业项目推荐服务。

4.小额贷款成为撬动大众创业的支点。对于创业之初的人员来说,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为此,兰州市城关区出台《城关区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试行)》,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为抓手,破解资金瓶颈,助推创业。同时,将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扩大至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城乡妇女等7类人员。建立“贷培”工作机制,将创业担保贷款推荐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着力提升贷款人员创业能力,全力帮助有意创业者破解资金难题。

2016年至2018年,“民生就业360”累计帮助13.85万名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为1300多名有意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8亿元。

三、经验启示

兰州市城关区“民生就业360”服务品牌创建以来,在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城乡一体化就业、就业援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当地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兰州市城关区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有益探索实践,值得学习借鉴。

1.坚持问题导向,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兰州市城关区以“民生就业360”为载体,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同时,从中把握问题产生、存在、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把握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个性问题中发现共性问题,找到问题症结,对症下药,解决关键问题,使“民生就业360”成为百姓心中的“良心工程”。

2.坚持系统思维、分类施策、统筹兼顾,打出精准服务组合拳。就业服务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工作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涉及人数多,任务繁重、关系复杂。这些环节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兰州市城关区坚持既统筹考虑,又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既体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普惠性,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特殊性,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从宏观式服务向标准化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从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的转变。

3.坚持“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就业服务精准化。精准服务的基础,是精准的就业数据。在“民生就业360”创建过程中,兰州市城关区坚持“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就业信息的分析、比对,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在实施就业服务中进行精准施策、精准对接,最大限度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匹配,从而提高就业率。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将公共就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以及服务资源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公共就业服务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透明,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双轮驱动”,打造不落幕的“招聘会”。

【思考题】

1.在新形势下,公共就业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怎样破解难题?

2.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创业者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3.就业形势日趋复杂,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