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4章

以改革促发展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清华大学新时期综合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以改革促发展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清华大学新时期综合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引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清华大学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原创成果、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现有的体制机制难以充分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探索世界科学前沿产生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在全世界范围吸纳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只有坚定地推进综合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才能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014年,清华大学启动综合改革,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攻坚任务,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并实施全球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建一流,用生动实践对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关键命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攻坚克难、勇于突破,坚持问题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

【关键词】综合改革 中国特色 创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

一、背景情况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清华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2011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学校的办学成就获得了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被认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党委在总结百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时,特别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新百年的使命出发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全校上下都认识到,尽管学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原创成果、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现有的体制机制,难以充分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探索世界科学前沿产生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在全世界范围吸纳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新百年的第一个十年是清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关键阶段,也是清华学术创新从跟随、并跑到引领的关键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百年的新使命,清华大学必须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012年,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始酝酿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学校党委进一步形成了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并和北京大学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汇报承担改革试点任务。2014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原则同意清华、北大和上海市“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2014年10月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二、主要做法

《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了7大方面、45项改革任务。之后,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建一流的基本思路。在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全球视野下,清华大学重点推进了四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一)实施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清华大学一直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好传统。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对世界知名学者的吸引力不足,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不够大,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不够强,人才引进评聘和学术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投入不够等。

学校领导班子讨论认为,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水平,只有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影响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因素是队伍建设机制,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延揽顶尖人才,激发教师活力,为高水平教师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支持。因此,学校把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率先推进。

学校制定了《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截至2016年1月15日,全校38个院系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部通过校务会议审批。2016年3月10日,38个院系全部启动改革。

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旨在通过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学术权力,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专心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以促进教师成长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一是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实行教师分系列管理。根据岗位职责设置教研、研究、教学三个不同职务系列,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二是强化育人导向,推动高水平教师上讲台。教研系列教师至少把40%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等学生培养工作,另有不低于5%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指导工作,这些要求均写入教师聘用合同,并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三是实行准聘长聘制度,为教师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与准聘期表现优秀、真正具有学术志趣和学术潜力的教师建立长期聘用关系,鼓励他们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对准聘期满但未通过考核的教师不再续聘,促进教师队伍有序流动。四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教师薪酬激励作用,引导教师从项目导向转向学术导向。五是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施助理教授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的制度,大幅提高新聘教师科研启动经费标准,支持青年教师全心投入学术研究。

改革中,学校充分考虑学科特色,充分尊重学术权力,注重发挥各院系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意见和实施细则,各院系在学校的框架指导下,对标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结合本院系实际和建设发展目标,制定自身的人才引进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院系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全体教师切身利益,学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走好群众路线,避免“一刀切”和“走过场”。建立教师充分参与表达意见的机制,每个院系的改革方案都必须面向本院系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必须在全体教师投票中获得多数人同意后才能报校务会议批准。各院系改革方案平均修改20稿,教师投票支持率平均达到88%。学校将学术评价、副高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薪酬调整等权力下放到院系,学校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合规性审查以及审批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长聘职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学校还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修订校系两级议事决策规则和院系党组织工作相关规定,要求教师党支部在人才引进、教师聘任、职称晋升、考核奖励等工作中把好政治关、师德关,要求院系党委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通过改革,清华大学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公正、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教师选聘标准明显提高,新聘教师来源呈国际化、多样性特点,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提升。2018年清华大学有1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3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4人、青年千人计划49人,全部位列全国高校首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进入新百年发展阶段,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比世界顶尖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清华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学校既有的专业体系过于细化、分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化,课程挑战度和创新性不足,“教书”和“育人”的深度融合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基础不够厚、视野不够广,学习自主性不够强,独立开展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不足,学习成效和全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决定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针对本科教育,学校强调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一是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016年试点机械大类统一招生、培养和管理,2017年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将原有的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完成大一基础课学习之后再进行专业确认。二是推进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培养方案重构。2015年本科培养方案重构工作启动,各专业围绕提升学习成效,设计新的培养逻辑,重构各专业培养方案,坚持把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设计之中。三是完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体制机制。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成8大类、300余门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秉持“体魄与人格并重”和“无体育,不清华”的传统,自2017级本科新生起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2018年面向本科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019年组建语言教学中心,鼓励更多学生选修第二外语课程。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提高转系和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辅修学位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增加任选课程学分数,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推出极具挑战性的荣誉学位制度,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四是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委员会职能,成立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设立教学质量办公室,建立教师、学生、行政协同治理模式。设立教学奖励体系和教育改革项目基金,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激发教师投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建立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六维评教系统,将学业评价百分制改为相对等级制。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促进教学过程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2017年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在“开放交流时间”与学生交流

(作者提供)

将“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在研究生教育之中,学校提出了“让学术更学术”和“让专业更专业”的分类培养指导意见。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学校把培养学术精神作为博士生教育的核心,着重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配合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注重选拔学术志趣浓厚、具有创新潜力的优质生源。加大博士生国际化培养力度,推进高水平博士生联合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倡议设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加大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和短期出国访学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支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举办博士生导师培训,广泛开展以研究生和导师为参与主体的“微沙龙”,营造浓厚的跨学科学术讨论氛围。以提升创新精神和职业胜任力为重点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培养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领军人才。成立专业硕士培养办公室,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搭建跨院系实践平台,探索多样化“论文”形式,建设专业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新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近40门共1500学时,建成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倡议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6年5月,清华大学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构建学习发展、心理发展、职业发展、全球胜任力发展四个指导中心,完善专业化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和荣誉体系,发布“第二成绩单”,记录学生课外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情况。改革学生资助体系,在实现基本求学费用“两个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海外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发展性需求的资助。

(三)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部分指标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学校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大部分院系和学科的研究水平在世界范围仍处于“跟跑”或“并跑”的状态,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重大成果不多,学科布局不够完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跨学科交叉不够通畅,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对教学和育人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学术共同体的文化还不够浓厚。学校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尊重学术权力、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开放合作、建设创新文化的基本原则,以学科交叉、军民融合、前沿部署及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探索符合科研规律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

以建设一流学科为核心健全学科发展机制。通过“双一流”建设推进20个学科群和8个学科建设,实施学科动态调整。对标国际标准,完成首轮国际评估。以“高原更高、高峰更多”为目标制订实施文科“双高”计划,以创新学术思想和引领技术发展为核心制订实施工科发展计划,以涵养学术生态、提升学科质量为建设思路制订理科发展计划,正在制订医科发展计划。

以开展一流科研为核心完善科研创新体系。以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重要导向,把加强学科交叉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在管理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等方面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形成了推动教师跨学科交流和自发合作、成立虚体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实体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三个层面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体系,从制度文化、资源整合、人才汇聚与学术引领四个方面建设交叉研究载体。加强重大项目部署,成立了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在量子计算、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重型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等应用研究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对确定的重大前沿项目进行个性化支持。针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主动请缨,成立实体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设新时代的“200号”。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强化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形成优良的学术文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创立与孵化、资本对接与服务等全链条的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2018年,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三大奖获奖总数和高等级奖项数量再创新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和合同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近三年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四)实施全球战略,提升办学视野

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清华大学有着良好的国际办学传统,但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还不够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参与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还不够多,对国家改革开放、教育开放的战略服务还不够充分。清华大学全球战略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传承创新、卓越发展”为原则,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开展服务国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

学校积极推进全球战略的海外布局,先后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全球创新学院,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立东南亚中心,在智利圣地亚哥成立拉美中心。创立苏世民书院,致力于培养全球未来领导者。与深圳市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创新实践。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世界和平论坛,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发布首部研究报告《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倡议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学校,包括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在内的9个国家12所大学成为联盟成员。改革国际学生招生制度,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开展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特色海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构筑长短期项目相结合、学期派出与暑期项目相衔接、专业课程及文化交流并举的海外培养体系。成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统筹全校资源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积极向国际组织输送优秀人才。实施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国际化校园建设,推进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增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针对国际学生设立“学伴”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浸润活动。

2017年4月29日,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作者提供)

2018年,清华师生出国(境)交流访问总计16630人次,创历史新高。截至2018年年底,清华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46项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与50个国家的28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协议,目前有来自全球128个国家的3785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学习。

2018年10月,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估组,对综合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专家组经过一个月的调研讨论,对清华大学综合改革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综合改革实施四年来: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学校带来了积极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清华大学以生动实践对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关键命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三、经验启示

清华大学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自身新百年使命出发,主动承担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任务,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1.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正确方向和改革定力。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校长、书记担任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双组长,分管的副职领导牵头成立4个协同推进工作组,每月召开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对每一项改革举措都明确了牵头单位、改革目标、推进路径、时间节点和检查标准,一项一项抓落实,成立督查督办室加强督促检查。学校党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班子成员的任职调整没有影响改革推进力度,领导班子团结一致推改革,带给全校师生员工坚定的改革信心。

2.必须强化使命驱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重大任务,具有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必然伴随着各方面利益的深刻调整,它的最终完成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咬定目标、反复推进的执行能力。清华大学党委把综合改革定位为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通过对改革意义的充分阐释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校师生强化了使命认同、价值认同,凝聚了最广泛的共识,形成了支持改革的强大合力。使命驱动使大家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发展,愿意突破舒适区、直面新挑战。始终牢记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成为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了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底气担当。

3.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遵循规律、勇于创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不能急功近利,更无法立竿见影。清华大学在综合改革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办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并注重遵循学习规律、教育规律、科研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分析世界顶尖大学建设历程和发展趋势,主动学习世界先进经验,使每一项改革政策的背后都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作支撑。同时,学校在充分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紧密结合实际推出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听取和吸纳师生员工的呼声和建议,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机制,团结引导师生员工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奋斗担当者,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

4.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育只能产生并发扬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的历程中才能成就一流大学的高度。清华大学自觉把综合改革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力求通过改革把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两个战场”统一起来,不断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综合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既不能简单延续已有的发展经验,也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在改革中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融为一体,面向未来培养优秀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不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思考题】

1.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的动力和目标是什么?

2.如何在教育改革中落实党中央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

3.高校如何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