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23章

掌握一技之长 脱贫就有希望——甘肃静宁县职业教育保就业的探索实践

掌握一技之长 脱贫就有希望——甘肃静宁县职业教育保就业的探索实践

【引言】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

【摘要】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导致缺乏人才资源扶持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发展束缚重重,农民脱贫致富面临瓶颈。

为走出发展困境,培养、推动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静宁县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紧紧围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县职教中心,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搬到田间、把教室搬到工厂,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落实订单培养、拓展职业教育通用培训平台,使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更加精准。近三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100%,就业稳定率保持在96%以上;每年开展劳务品牌项目、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6000多人次。在聚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静宁县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保就业促脱贫的好路,为深度贫困地区如何“以扶智促扶贫”提供了借鉴。实践充分证明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不仅可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还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扶贫 就业脱贫

一、背景情况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质量稳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政策、经费和舆论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都显著加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存在限制,职业教育仍存在地位不显著、缺乏吸引力、民众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相对弱化等问题。如何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耕地147万亩,总人口48.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67万人。静宁县自然条件差,农业底子薄,贫困面广,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能力不强、就业层次不高、就业状况不稳现象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95户、16.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5.88%。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现全面小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全县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该县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利好,结合县情实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全县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人才支持,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成为静宁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因。

二、主要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静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发展理念,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教育扶贫、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扩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既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又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的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保障抓投入、夯基础,搭建现代职教大平台

在造成家庭和个体贫困的诸多原因中,一个带有共性的因素是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谋生致富的一技之长并代际传递,恶性循环。教育是精准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职业教育最直接、最现实,成本最低、见效最快。静宁县原有县职教中心和靳寺职中两所职业学校,均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基础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实训工位奇缺,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数量不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静宁县组织开展教育发展大讨论。在吃透政策、把握机遇、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调研论证,制定了《静宁县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静宁县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静宁县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民生、抓就业、抓扶贫”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怎么样的职业教育?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还是推倒重建高标准的职业学校?当时很多人认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办学条件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建设高标准职业学校这件事情可以缓着来。但职教人认为,如果不尽快大办职业教育,不仅人才培养不起来,而且现有的职业教育也会被时代淘汰。县委县政府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沉下去调研等,一致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必须把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放在首位,决定整合职教资源,新建现代化职业学校。

在当年财政收入仅8500多万元的情况下,筹措巨额建设资金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支持。抢抓中央加大教育基础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积极主动、反复多次、分批争取项目资金6500多万元。二是自谋出路、积极筹措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勒紧裤腰带”,挤出建设资金1.95亿元,总投资2.6亿元,建设占地266亩的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是原职教中心校园面积的10倍。新校区一次建成教学楼、实训楼等14幢,装配理实一体实训室76个,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18个,成为全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

(作者提供)

(二)内外合力转观念、强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长期的思想封闭和地缘关系,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家庭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清楚,加上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对当地的职业学校学生有很大的扶持力度,很多家庭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接受职业教育,甚至出现了宁愿打工也不读职业学校的现象。如何让更多初中毕业生乐于接受职业教育,静宁县进行了积极探索。

1.大力推行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加强理化生学科和综合实践课功能室建设,配备职业技术技能实践设施设备,建立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选配县职教中心骨干教师,深入全县初中开展职业教育讲座,对初中教师进行培训。各初中以劳动技术、生产实践、动手操作为主,结合数、理、化等学科课程教学和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实践教学和研学旅行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和就业创业能力。

2.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建立由校长牵总、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的初中学生学业发展规划教育机制,从九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根据家庭实际、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理性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就读。

3.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每年召开全县职教招生工作座谈会,举办办学成果展、集中宣讲、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组织九年级毕业生及家长到县职教中心参观并进行职业体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县职教中心已成为未上普高学生的重要选择。

4.多措保障学生实现就业增收。在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等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温暖工程”“授渔计划”等助学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县职教中心农牧系园艺151班学生王伏帅的父亲从靳寺农中(原县职教中心分校)园艺专业毕业后,在家打理果园。姐姐从县职教中心护理专业毕业后考入甘肃医学院继续深造,现在上海工作。王伏帅受父亲和姐姐影响,也成了县职教中心的一名学子。在父女两代园艺人的合作下,家里新建了3座日光温棚,反季节栽培油桃和杏子,年新增收入5万元左右,加上父亲每年卖苹果收入的6万—8万元,一家人很快住上了新房,成为全村第一批脱贫户。一家三人同出一所学校、各有一个技能,这一切让王伏帅对职业教育充满了感情和感恩。

近五年,县职教中心招生年均达到1500人,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以上,招生人数稳中有升,全县职普招生保持大体相当。

(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强化职教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一些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前沿知识缺乏,存在“吃老本”问题,跟不上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的需要;一些专业教师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存在梯次断档问题,教学积极性还不强。如何建强师资队伍,是摆在全县面前又一亟须解决的问题。

1.积极研究解决职业学校教师“普教化”现象。采取“请进来”开展专家讲座和师徒结对的方式,对文化课“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坚持“走出去”,实行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进合作院校轮训,选派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参加省级以上高端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2012年以来,静宁县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用于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经费120万元以上,累计培训教师600多人(次)。

2.吸引优秀人才入住静宁职教。积极争取省市用人指标,签约引进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6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0人。同时,在县内公开选调专业紧缺教师4人。目前,县职教中心教职工313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双师型”教师95人、聘请兼职教师20人,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

(四)紧盯需求设专业、促发展,提升职业技术适用性

职业教育是高度依赖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跟不上社会需求,轻则学无所用、虚耗资源,重则滋长新的社会问题。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变化面前,职业教育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完善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和规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静宁县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1.紧紧围绕优势产业设置专业。静宁县是原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0%,苹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种植面积的扩张,苹果产业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苹果苗木繁育滞后、新植园管理粗放、盛果园逐步老化、生产周期长效益低、高端市场进入难等系列问题。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稳量、提质、强牌、增效”的发展导向。

县职教中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职责,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成果品质量检测、土壤肥料分析、植物病理等10个专业实训室,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县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校(所)联合组建苹果产学研联盟,投资800多万元在校园内建成占地50亩的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由当地果树研究所管理,学校用作专业教学,将专家学者智力资源、职业教育资源、农业科技技术进行融合,探索形成了“政府+学校+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等产学研发展助推农业扶贫模式,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9名苹果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在县职教中心挂牌成立全国唯一的苹果院士专家工作站,搭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平台,针对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先进栽培模式,积极培养本土果业人才,助力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

2.围绕特色经济设置专业。静宁县是人口大县,富余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建筑业。针对从业人员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实际情况,县职教中心加强建筑专业建设与改革,先后建成建筑实景实训室、测量室、制图室、建筑信息化实训室和2个材料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示范性专业。学校加大校企协同育人,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周内课堂教学、周末及寒暑假校企合作的方式,每年培训建筑从业人员1000余人,提高了建筑企业员工的实用技术,壮大了建筑管理队伍,推动全县建筑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县属建筑企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据统计,全县建筑企业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均为县职教中心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的学生。

原静宁县职教中心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冯某,从担任一名普通技术员开始,到多阶段奋斗拼搏成长为一家集房产开发、市政工程等多元发展的集团总裁,谱写了精彩的人生求学从业经历。作为县职教中心优秀毕业生,他从2013年开始反哺社会,回报母校,建立贫困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农家孩子完成学业,并协同宁夏多家建筑集团公司,为母校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立“鲁班工匠班”,为家庭困难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150多名建筑专业学生走上就业岗位。

3.紧盯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不断创新办学思路,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组建了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商贸系、农牧系、艺术服务系和医护系等6个专业群,促使专业集群发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对现代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县职教中心在已有的数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础上,拓展了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和3D打印专业方向;在原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基础上,拓展了工程预算、工程测量、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等专业方向;在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上,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方向;在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上,拓展了旅游高铁方向;在原果蔬花卉技术应用专业基础上,拓展了园林绿化、现代农艺技术、现代园艺技术等专业方向。同时,全面实施建筑、汽修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真正使学校专业设置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目前学校共设16个专业25个专业方向,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进而快速脱贫致富提供了更高平台。

(五)创新方式育人才、拓渠道,架起多元就业立交桥

如何保持就业稳定,如何提升就业质量,如何拓宽出路渠道,“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该校着力解决的重点。

1.改革教学模式。由于受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制约,县职教中心原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专业技能缺乏。新校区建成后,县职教中心首先改革教学模式,把“育训结合、德技双修”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加大实训教学占比,实行理实一体、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大力推行“工厂即教室、田间即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组织果蔬花卉、建筑等专业学生到县内企业和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做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学生与企业零距离,使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获得感。

积极创新信息化教学,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和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成录播、云课堂、一体化交互式多媒体等教室,为全校师生申请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腾讯智慧校园平台账号,可通过QQ、微信等方式登录,实现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快捷高效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建筑工程施工等5个重点专业建成59门精品课程,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在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实训教学

(作者提供)

设立学生素质综合拓展中心,建成中职德育平台,多形式开展德育和日常养成教育,指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学期开展校级技能大赛,遴选优秀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赛事,形成了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近5年,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累计获奖1183人(次)。

2.拓宽出路渠道。职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未来做什么,就业对口,能体面工作,这也是静宁县职教中心的办学初衷和努力方向。在办学过程中,采取融合企业资金、行业技术标准、就业岗位标准、企业文化的校企“四融合”模式,着力破解贫困学生多,实习企业少、核心课程教师少、办学资金少的“一多三少”办学难题。积极推行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跟岗实习和三年级顶岗实习“三类实习”,学校派教师驻企业全程跟踪,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瞄准市场紧缺型岗位,主动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联系,反复考察对比,择优确定合作企业,先后与16家企业联合举办“大金班”“大北农班”等20个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学生8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54人)。学校与甘肃省驻京办等20多家大中型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100%,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率均保持在96%以上。

最初校企合作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该校很多教师一度打退堂鼓。经过多次对接、相互实地考察,某空调公司充分认可学校教学实力,双方于2018年4月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内容上,公司为学校一次性捐赠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设立奖学金、帮困金、教学金,提供工作服装。在合作协议落实上,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和业务骨干进驻公司,与其技术人员共同修订专业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公司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咨询,定期选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每年暑假接收学校专业教师在企业开展为期1个月的技能提升实践锻炼等。

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县职教中心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聘请优秀毕业生开展创业报告和讲座,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采取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案例教育、创业能力训练和创业指导等策略,探索开展创业体验式项目,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平台。近年来,共有300多名职教中心毕业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自主创业致富,其中有40多名业绩突出,在致富的同时,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辐射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大力拓宽发展空间,加大校校合作力度,县职教中心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建设方案和建设课程资源库,有效打通了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学校被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称号。近5年,县职教中心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本科上线588人,升入高职院校2135人,为今后高质量就业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3.服务地方发展。静宁县职教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设立苹果脱毒组织培养室,成功完成GY抗重茬砧木、M27、陇东海棠及英伟、蜜脆、成纪1号等名优稀缺砧木品种的脱毒组培,建立示范园区,引进和推广苹果栽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有力促进了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全县果农专业知识欠缺、果园管理水平不高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在各乡镇均建成示范培训基地,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学指导,手把手传授当地果农先进管理技术,累计培训果农2.2万人(次)。整合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项目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中心专业和师资优势,开展实用技术、劳务品牌、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等培训,每年培训6000余人(次),使每家每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有效提升了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

静宁县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静宁县职教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甘肃省文明校园。

近年来,静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地方扶贫一揽子计划,把教育扶贫手段和其他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中职学历教育与劳务培训两翼齐飞,产学研联盟和精准扶贫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强内涵、促产业、带就业、增收入”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有效助推了精准扶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35295户16.0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3.61万人,退出贫困村31个,贫困发生率由35.88%下降至8.37%。

开展果园管理技术培训

(作者提供)

三、经验启示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职教中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责,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提升质量为中心,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紧盯时代需求,书写奋进之笔,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保就业促脱贫的好路。静宁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给人很多启迪,也给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了“以扶智促脱贫”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1.高度切合当地产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才能留住地方发展可用之才。实践证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既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可依赖的产业基础,也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对于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本地市场需求,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确保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为地方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合理设置专业,采取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将地方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3.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才能办好职业学校。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壳村”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90后”“00后”新生代青年群体,大多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对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影响。静宁县每年初中毕业生约5500人,只有56%以上的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县职教中心从扩大生源入手,紧盯初中毕业分流学生,为我所育,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解放思想、纠正偏见,认识认可职业教育,使广大青年群体接受实用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同时,中职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增强社会吸引力。

4.加大实用技能培训,是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教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方式。职业教育必须始终扛起教育脱贫攻坚责任,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结合贫困群众生活实际,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对贫困群众尤其是特困群众进行深入到位的技能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致富信心,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实现由政策“输血”向劳动“造血”转变,助推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

【思考题】

1.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紧盯社会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办好职业教育?

2.职业教育在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贫困地区如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