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 > 第11章

创新管理与服务 开辟社保经办新路径——人社部社保中心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管理与服务 开辟社保经办新路径——人社部社保中心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摘要】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从制度上保障基金安全和全体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但是采取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集中进行认证的做法,给退休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决定在全系统部署开展“正行风、树新风,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行风建设专项行动。首先就是要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取消集中认证后,各地着力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不再要求参保人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通过信息比对、部门间信息共享、手机App远程认证等方式,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通过“寓认证于无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社保经办系统坚持纠建并举,以取消集中认证为契机,优化服务流程,梳理并取消19类35项证明材料,探索“事前承诺—信用管理—联合惩戒”的服务方式,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转换,创造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 数字化转型 提高服务水平

一、背景情况

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养老金发放机构为了确保养老金准确发放而对待遇领取人资格的一种确认,其目的是防止当事人亡故后养老金被其亲属或他人冒领,有效维护社保基金安全,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组织日趋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流动趋势明显,异地工作、异地安置成为普遍现象,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职工与单位关系也开始松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同时给企业松绑,我国探索建立起一套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1999年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而有序推进。

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迅速扩大,社保机构服务的参保人也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9.43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员为2.76亿人。在基本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同时,服务人群规模的扩大给社保经办带来严重的挑战:一方面要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亡故人员家属骗取、冒领养老金,保证基金的安全。为此,各地过去主要采取了要求老年人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资格认证的工作方式,并在相当一段时期,有效保证了基金安全,推动了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随着社保经办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改变集中认证的方式,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认证方式进行创新,还在采取现场集中认证的做法,给一些老年人带来了不便。

2018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发生了一起九旬老人被抬上三楼进行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事件。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并作出专门批示。

这一事件看似是偶然的、孤立的,但其实偶然中含有必然性。当前,在我们身边,已经悄然发生了“三个变”,那就是:时代背景变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迅速到来,新技术、新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快速普及和应用,服务手段要变;中央要求变了,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减证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新要求,服务理念要变;群众诉求变了,从过去的“有没有”“够不够”变为现在的“舒心不舒心”“体面不体面”,服务方式要变。因此,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的变化,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方便快捷社保服务的新期盼,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保全系统的深刻思考,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如何走出一条既能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又能通过简除烦苛,完善流程,“减”出老百姓幸福感的道路,成为摆在社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时代课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取消集中认证为切口,全面审视工作现状,提出了以社保大数据分析应用为“体”,以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为“两翼”的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新模式,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以“一体两翼”的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开启了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路径转换的探索与实践。

二、主要做法

人社部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集中认证问题入手,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展问题排查、抓好整改落实、推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采取行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对现行的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改进认证手段,优化认证流程,打通认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简除烦苛,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

2018年5月31日,人社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加快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实行“寓认证于无形”。7月5日,人社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宣布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并请社会各界对各地取消集中认证情况进行监督。

取消集中认证,认证模式创新提上日程。社保经办机构拥有全民参保、异地就医、联网监测等数据,可以按月开展数据比对,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实时比对,因此,实行“寓认证于无形”的条件是完全成熟的。人社部要求各地通过数据比对,在无形中验证参保人的生存状态,不再让所有参保群众专门跑一趟。近年来一些地方正在探索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交通、旅游等部门开展业务协作,实现与人口管理、殡葬、就医、乘坐飞机高铁等实名验证场景的信息共享,提升共享的实时性。通过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核实参保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如果一个老人,在一段时期内乘坐过高铁、乘坐过飞机,或者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体检,在药店买过药,完全可以据此确认参保人的生活状态。

对于无法通过数据比对核实的,人社部要求采取远程认证的方式解决。利用手机App,一分钟就能完成认证。对于那些居住在异地,尤其是居住在境外的退休人员来说非常实用。最后剩下还没有认证的就是极少部分了,这部分群众往往是高龄、多病的困难群体,人社部门将会结合社会化服务,进行上门走访慰问,在完成认证的同时,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对于人社部提出的“寓认证于无形”,各地积极响应,探索出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用实践回应民生关切。山东青岛集成整合人社、互联网等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多源数据,为建立资格认证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不断优化迭代的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模型,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模型算法,自动判定人员生存状态,实现了“无形认证”“智能认证”和“透明认证”。

一是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一方面整合人社系统内部数据,主要包括全民参保登记、参保缴费、社保卡消费等数据;另一方面整合社会化数据,主要包括公安、民政、司法、医保、公积金、银行、商保、证券、电信等部门的数据,以及社区、医院、药店的视频监控数据。此外,青岛市还整合了交通出行数据,主要包括民航、高铁、公交、旅游、出入境等数据。

二是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一方面,构建精准可信的人员生存行为分析模型。青岛市将人社系统内部和部分单位确认的人员信息、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导出的人脸识别信息、医保缴费等29种医疗保险结算信息以及公安、民政、医院等部门确认的死亡人员信息确定为强认证依据。将门诊就诊、社保卡金消费等45种行为确定为可参考认证依据,并对可参考认证依据进行量化组合,通过业务验证和发展迭代,逐步确定为强认证依据。截至2018年,平台已得到确定性认证依据146万条、可参考认证依据1509万条。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的健康状况评估模型。大数据认证平台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等智能化技术,对历史数据人员生存样本库进行建模和训练分析,结合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识别出领取待遇人员中的重点关注人群,并将这些人群数据提供给基层单位进行重点回访关注。

三是建立动态化的认证服务机制。大数据认证平台可实时产生监测预警数据,并直接推送至经办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手中,实现动态化的待遇停发或业务预警,实行常态化的认证信息核实。

青岛市为每名待遇领取人员设置了个性化的认证服务期。对于企事业单位的领取待遇人员,根据其丧葬费和抚恤金总额除以月待遇领取额,确定其认证服务期,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对于居民和机关单位的领取待遇人员一般设定一年的认证服务期。认证服务的开始时间为领取待遇人员在大数据平台内留存的认证时间或确认的行为轨迹跟踪时间,开始时间加上个性化认证服务期即为认证服务的结束时间。凡是获取过认证信息的人员,大数据认证平台会对其认证服务期进行重新计算递延。对于距离认证服务结束时间少于3个月,仍未获取认证信息的人员,大数据认证平台会产生预警信息,由街道社区协办员通过社会化服务逐一进行核实;对于超期仍未获取认证信息的人员进行待遇停发。通过递延认证法,将集中繁重的认证行为予以分散简化,基层服务组织主要针对1个月内到期的少量预警人员进行核实,工作量大幅减少。

青岛市创建的领取待遇资格大数据认证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寓认证于无形”。青岛市现有196万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模型分析,成功解决了172万人的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剩余12%的人员通过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组织开展的社会化服务进行认证信息核实。结合认证周期递延策略,其基层服务组织月均核查量不超过50人。

(二)举一反三,大力开展行风建设专项行动

2018年7月,人社部印发进一步加强系统行风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正行风、树新风,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的总体要求,抽调各单位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以思想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抓住清权、减权、晒权、制权四个环节,明确了今后三年分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2018年,重点提高认识,梳理清单,清理证明,转变作风。2019年,重点推进办理事项标准化、信息化,实现“一站式”办理和“一窗通办”,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到2020年年底,全面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形成体制机制,显著提高群众满意度。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正义,以优化服务服出便捷和品质。

社保中心紧紧围绕人社系统行风建设总体要求,在“加减”两字上做文章。一方面做好“减法”,按照能整合的坚决整合、能简化的坚决简化、能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对证明事项和流程进行精简,梳理出对外办理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在监管和服务上做“加法”,要求全国社保经办系统从以往忙于事前审批中跳出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大对骗保、冒领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前门方便群众,后边要断后,发挥震慑效果。

提出“三个不用”便民举措。社保中心利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承诺“异地业务不用跑、重复表格不用填、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积极推进各个社保经办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以老百姓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换位思考,优化再造流程。推广容缺办理等方式,真正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治痛点、疏堵点。同时推动集成服务、“一窗通办”,推广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规范标准流程,提高能力素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把基层窗口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服务之家。

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2018年,人社部全面清理家底,制定全系统行政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共40个主项,178个子项,精简证明材料84件次,办事时限总体压缩30%以上。在全国社保经办系统开展的“解民忧、转作风”专项行动,针对梳理出的20个堵点问题和可以取消的19类35项办事材料,在全系统深入开展问题大排查,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一件件整改、一件件销号,并根据地方工作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督促指导工作,确保各地专项行动落到实处。截至2018年,解决20个堵点问题和精简19类35项办事材料的完成率均超过50%,已按要求完成年度目标,目前正在努力朝着群众办事异地业务“不用跑”、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的目标不断迈进。

建章立制,实现改革成果法治化。解决问题,必须治标又治本。社保经办系统在常规动作之外,主动“强身健体”,着力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快制定《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程,全面排查社保经办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法无据的制度规范进行清理,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规程》等规程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组织人员进行修订。加紧制定印发《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经办规程》,明确领取待遇资格确认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信息比对和认证信息核实的具体流程,改进优化相关业务环节。将清理证明材料、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法定化,全面加强基金风险防控,为行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三)路径转换,创新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模式

要彻底实现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模式的路径转换,离不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支撑。一方面,社保经办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把群众最关心的事项端到网上办理,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更加注重人机交互、用户体验,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数据共享共用,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推动人社系统内部跨层级、跨地区、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同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无缝对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加强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这是社保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存在的区域间、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业务协同难的问题,社保中心加强与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推动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把更多的精力从事前审核把关逐步转移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然而,让数据多跑路,做起来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2018年6月开始,人社部与公安、外交、移民、铁路、民航、银联等单位商谈数据共享问题,各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大量的细节需要沟通。例如,数据接口如何规范、统一,数据安全怎么保证,比对的频率是多少,提供哪些字段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到。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都还属于新生事物,在推动数据共享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目前国家对政务信息共享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但对政府获取企业信息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一些企业对此顾虑比较多。社保经办机构推心置腹地与企业谈,讲清楚这一做法能够为群众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了解对方的需求点,争取双方能够在合作中获得共赢。截至2019年5月,社保中心已经比对下发了两批共八千多万人次的数据,部门间也逐步由一个个的数据孤岛,化作一张巨大的数据之网,在无形中为方便群众办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利用信用管理手段完善堵塞风险隐患。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人社部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告知承诺制”试点单位,这也是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以书面(含电子文本)形式将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证明义务和证明内容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条件、标准、要求,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而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事项。人社部已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证明事项纳入告知承诺制试点范围,社保中心在打通数据应用的基础上,以试点为基础在全系统广泛推行。这一制度的推行会减少大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但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人社部门还将通过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行政协助等方式对申请人的承诺内容予以核实,把这一便民举措切实落到实处。

2018年,人社部社保中心牵头,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共同出台社会保险领域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也在加紧制定,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将在2019年内出台。同时,社保中心还建立了社会保险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信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积极做好社保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和管理工作,建立以信用承诺和信用公示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方式,把更多的精力从事前审核把关逐步转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确保各项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位,以服务模式创新构建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社保数据分析应用,推动社保稽核风控工作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在风险防控方面,传统方式很难发现问题,但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通过数据横纵比对对疑点数据逐个核实,更容易发现欺诈冒领的蛛丝马迹。为深入推动利用数据比对查找风险漏洞,社保中心在社保经办全系统推进风险防控措施“进规程、进系统”,制定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信息核实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各地开展疑点数据核实,提升监管实效。将全国联网数据中领取养老金人员信息与国家人口库数据进行全面比对,按照风险等级高低分批次将720万疑点数据通过查询比对系统下发各地核实反馈,提升经办风险防控精细化水平。通过数据的分析应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推行信用管理和告知承诺制提供兜底保障,确保基金的安全。

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正在探索中前行。当前,各地社保经办能力、经办水平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部门基层公共服务建设还相对滞后,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程度还不高,社保经办系统的干部职工对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够,这些都是制约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因素,也是当前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的必然现象。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全系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系统齐心协力、同频共振,这必将引领未来社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路径转换,并为未来社保经办工作打开一条广阔通道,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三、经验启示

1.坚持贴近民心、倾听民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肩负着惠民生的重要责任,各项工作都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是业务工作,更是政治工作,丝毫马虎不得。社保经办机构作为人社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社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群众权益的直接守护者、公共服务的一线提供者,要坚持贴近民心、倾听民意,多走到柜台外面看一看,用群众的尺子“量一量”服务的厚度,不能让一尺柜台隔开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送到每一个参保人手中,提供有尊严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服务中真真切切体会到民生政策的温度。这是社保经办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拥有的使命担当。

2.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保中心面对矛盾与问题,切实扛起责任与担当,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找准优化服务的重点和突破口,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不做变通,不留余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的目的,把管理体现在服务中,用自身行动守住民生工作底线。同时,坚持举一反三,追根溯源,全面排查梳理,找准问题根源,开展行风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从制度层面拿出简除烦苛、为民服务的实招、硬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常抓不懈,花大力气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彻底消除问题产生土壤,把困难留给自己,把便捷带给群众。

3.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用改革创新引领管理服务模式变革。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手机App等新服务载体不断涌现,老百姓已经开始接受和习惯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供给要求更高、呼声更为强烈。在时代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任何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服务方式必须随时而变,顺势而为,改革创新,社保经办也不例外。社保中心通过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力争充分占有数据资源,消除数据壁垒,深入推动分析成果应用,把数据作为推动各项业务的原动力,打造数据集中和应用的高地,做到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经办与数据管理应用融为一体,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获得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思考题】

1.如果在您工作的领域遇到类似的问题,您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2.对于人社部门采取“寓认证于无形”的认证方式,通过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改进服务,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3.从这一案例中,您获得了哪些启发和思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