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 > 第7章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时代新人——南开大学“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时代新人——南开大学“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引言】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摘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在“营造浓厚氛围、筑牢培育根基、搭建载体平台、拓展实践路径、传播文化名片”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南开文化周末”“南开公能讲坛”等教育专题,探索出具有南开特色的“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有关经验做法先后四次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示范项目、特色展示项目。南开大学为学生创造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和丰富平台,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基因、铸牢中国文化自信,值得借鉴推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开大学

一、背景情况

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传承和创新;如何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以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作为个人成才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些问题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和育人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大学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大学文化建设,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着力探索和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2014年推出“学向经典行在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项目;2015年推出“至诚至善致青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及“全民阅读在南开,公能书香飘全球——南开大学积极推广全民经典阅读”项目;2016年推出“习文思辨以明礼 诵史通今爱家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2017年推出“立德修身,立公增能,立志报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2018年推出“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做爱国奉献、公能兼备的时代新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多个主题教育活动;2019年推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展开,南开大学着力在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三个层面做实做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强化广泛动员和主动融入,实现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爱国奋斗的实际行动。

二、主要做法

南开大学将特色鲜明的校训校史文化、人文学科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充分整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通过集“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于一体的育人模式,立足名师引领和朋辈辅导两个路径,激发学生研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推进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一)经典品读,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开大学加强立德树人浸润式平台建设,注重在校园中营造书香浓郁、古典雅致的文化氛围,让中国古典艺术瑰宝、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1.从新生抓起培养研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每年给新生寄去的录取通知书中,南开大学校长都会在“新生寄语”一栏将《大学》《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国学经典书目推荐给新生,引导新生利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阅读经典,撰写读书心得。开学后,各学院会集中组织新生开展“品读国学经典”读书分享会。2016年起,学校在新生入学前组建了线上读书分享群,同学之间虽然未曾谋面,却已经开始相互荐书并交流读书心得。

2.以多彩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认知。依托“南开文化周末”“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平台,邀请国家京剧院、国家京剧三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雷琴研究会、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天津民族乐团、天津芗兰昆曲剧团等传统文化院团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走进南开,展现传统文化艺术风采。仅以“南开文化周末”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举办京剧、越剧、昆曲等中华曲艺类高水平演出20余场,师生参演人数超过300人次,观众累计超过6000人次。

3.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南开大学发挥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优势,通过多部门协作,尝试以生动活泼的传授形式展现传统艺术所承载的中华美学精神、道德理想、人生哲理,激发南开学生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动力。近年来,在学生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欣赏者、研究者、表演者。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创作并排练的《精忠报国》《花木兰》等展现民族气节的经典佳作屡获国际大奖;“古韵今声”中华古典诗词大赛构建起“上下联动”的运行模式,让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需求“无缝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室博物馆”以中华饮食文化、中华武术、中华琴棋书画艺术和中华医药等主题布展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开展多国语言讲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熏陶教育下,南开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愈发熟识、喜爱,学生相声社团、京剧社团等传统文化类社团每年都吸引众多学生报名参加。

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作品《盛世梨园情》

(作者提供)

(二)名师传授,让学生熟悉、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南开大学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支持力度,通过课堂教学深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

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学校专门开设书法与篆刻、中国古籍知识与文化、诗词格律与欣赏、中国象棋等数十门传统文化公选课,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向校内外公开“招标”文化通识课程,面向广大校友开展“我为母校捐课程”活动,鼓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流向大学课堂。2017年,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共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课程;课程汇集了剪纸、年画、蓝染、瓷、古琴、法鼓、四时节令与传统医药、传统武术、茶道、花道、古书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修复、古钟表修复等代表性项目。依托该课程开展了“非遗南开——故宫文化月”活动,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课,从历史、社会、文化、技术、传播等多元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纵横思考能力。据统计,近年来,南开大学每学期开设文化类选修课约80门次,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40门次,每15门选修课中就有1门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学期选修人数逾2000人次。依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东方艺术系等机构,立足学科交叉整合,对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诗词书画等展开专题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解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邀请校内外名家名师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新生入学后,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都会在“初识南开”讲座中,带领新生共同感受古典诗词之美。搭建“南开公能讲坛”“传统文化大讲堂”等育人平台,邀请南开大学文学院陈洪教授谈“周易中的人生智慧”,邀请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笛箫演奏家王建欣谈“礼乐中国——传统中国人的礼乐观”,邀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专家、国画家何延喆谈“北宗烟雨——来自禅的中国画流派”,邀请“泥人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文化漫谈,进行泥塑、篆刻、剪纸等传统艺术的欣赏与指导……一系列名家讲座的举办,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讲授古典诗词

(作者提供)

3.联合兄弟高校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2014年,南开大学主办全国高校“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联合发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强调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倡导对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萃取其精华,在现代语境下激活;探讨其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兼容途径,并积极主动参与面向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切实的示范和引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三)实践养成,让学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力量

南开大学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以具体鲜活的实践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通过切身参与,在审美过程、实践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同时,学校注重在传统佳节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1.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近年来,南开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和主题党日(团日)等活动中;依托国学社、诗词楹联协会、书画协会等学生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举办“中华诵”经典诗歌朗诵会、成语大赛、国际文化交流周、汉服设计大赛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以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参与手包粽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等实践体验活动,将“爱国”“感恩”“团圆”“孝行”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庆节、校庆日、周恩来总理入学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育时机,结合建党95周年、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通过讲校史、唱校歌、诵校训、戴校徽、鸣校钟,开展学习党史国史、祭扫先烈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依托评选“伯苓班”“周恩来班”“周恩来奖学金”等庄严仪式和重要活动,赓续传承南开“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

2.探索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同讲”实践育人模式。近年来重点实施了“坚定中国信仰”“牢树中国自信”“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四个实践专项。每年寒暑假都会有百余位教师、数千名学生奔赴各地,开展中华历史文化寻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调研,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支医、支教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同学同研”促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以“同行同讲”促学以致用和服务中国。

3.把“公能”校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南开大学形成了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传统,凝结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学校将“公能”校训中“公”的内涵阐释为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将“公能”校训中“能”的内涵阐释为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公”之价值观的能力。将“日新月异”的校训内涵解读为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已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南开大学的各项育人实践中,成为指导学校办学、规范师生品行的准则。2019年1月,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制订建设方案,选定若干特色点位线路,培养一批优秀宣传宣讲员,推出若干新媒体呈现平台,打造了点、线、面结合,人、事、物融汇,国、城、校贯通,精、气、神凝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局。八里台校区已经成为对南开师生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重要阵地。南开“公能”校训、百年南开校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衔接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开表达”在更大范围发挥了铸魂育人作用。

“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育人模式,从“知情意行”各个环节共同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已经产生了良好效果。调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高度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8%的学生对党和政府所做的有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95.4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经验启示

南开大学“经典品读、名师传授、实践养成”育人模式的实践经验说明: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要牢牢扎根于学校历史文化基因,要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融会贯通,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深入挖掘校史校训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高校从来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是意识形态导向鲜明的阵地堡垒。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才能让有文化、有知识的高校群体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情操,让高校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进而在全社会发挥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环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办学发展、支撑人才培养;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探索凝练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学校文化基因中汲取力量。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建校办学历史,都是因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而生。高校要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传统与文化特质,以学校历史文化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融入大学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将特色鲜明的学校历史文化传承贯穿其中,向学生传递学校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使学生全面获取校园文化的滋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自觉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融会贯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让学生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特色以及影响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程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高校要注重统筹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管理等多渠道育人功能;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学生参与性与互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

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自觉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主体作用。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方式,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多方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潜在发展动力,基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和成才规律,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选取活动主题和活动类型。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激发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大力支持学生自己设计、自主开展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学生成长互助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思考题】

1.南开大学“公能”校训的哪些内涵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南开大学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有何借鉴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