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 > 第28章

群众需求放心头 送戏下乡润民心——山东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实践

群众需求放心头 送戏下乡润民心——山东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实践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送戏下乡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基层送戏下乡活动存在演出条件简陋、节目陈旧、内容不合口味、专业人才缺乏、活动的持久性不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东省东营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创新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聚焦“演出阵地”,建设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载体,让送戏下乡走到群众家门口;聚焦“社会力量”,扶持发展社会文艺团体,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聚焦“节目质量”,严格政府购买服务程序,让群众看得上高水平的演出;聚焦“队伍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力度,为活动永续开展积蓄后备能量;聚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巡演活动取得实效;聚焦“活动保障”,强化各项助力措施,推动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以贴近群众需求为基本要求、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为关键环节、以发展文化队伍为活水源头、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保障,实现了送戏下乡的制度化、常态化,丰富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

【关键词】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 进千村乐万家

一、背景情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是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保障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组织开展了多彩多样的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实际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演出条件简陋,没有像样的演出舞台;演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群众看久了产生审美疲劳;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不考虑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演出团队人才匮乏;活动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缺乏优胜劣汰竞争活力;组织保障不到位,活动持久性、稳定性不足;等等。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即兴的、集中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为有效破解送戏下乡难等诸多问题,实现送戏下乡“送得出去”、人民群众“看得高兴”目标,东营市以创建省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工作原则,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扩大演出覆盖面,提高文艺演出质量,让人民群众便捷地观看到更多精彩的公益文艺演出,探索形成了送戏下乡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做法

从2013年开始,东营市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主题,紧紧围绕“六个聚焦”,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突破口,推动送戏下乡模式由“政府端菜”到“百姓点菜”“政府做菜”到“百姓品菜”转变,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聚焦“演出阵地”,建设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载体,让送戏下乡走到群众家门口

送戏下乡作为一项深入基层的文化活动,如何解决演出“在哪里送”成为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东营市以创建省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建设了“乡村剧场”这一载体,起到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强大效应。契合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态势,将乡村剧场升级为数字文化广场,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新样态,真正为基层留下一块永不落幕的文艺舞台。

1.整合资源,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平台。2015年,在全市创新开展了乡村剧场建设,推进文化惠民演出与基层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在全市农村依托文化大院等阵地,以搭建标准化固定舞台为标志,建设集村民休闲、文体活动、科技培训和乡风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乡村剧场425处。

2.适应形势,提档升级乡村剧场为数字文化广场。2015年起,应数字技术发展形势和群众需求升级的新需要,开始探索在乡村剧场上配套无线网覆盖设备、LED显示屏、高清机顶盒等设备,把文化广场打造成了具备免费无线网覆盖、收看点播高清电视节目、自主播放视频、公共文化远程辅导培训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广场。

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南王屋社区数字文化广场辅导培训

(作者提供)

3.典型示范,分步推广提高建设覆盖面。按照“试点—推广—普及”三步走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营市“乡村剧场”建设标准》《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规范》,部署开展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363个数字文化广场。2019年,东营市把再建50个数字文化广场列为民生实事,扩大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

4.完善功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依托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新平台,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利用重大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组织文艺展演、辅导培训、电影放映,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串乡演出,塑造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农村群众搭建起了永不撤走的舞台。

(二)聚焦“社会力量”,扶持发展社会文艺团体,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不是唯一的提供主体。为了有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不断完善多元互动供给格局,解决送戏下乡“谁去送”问题,东营市坚持立破并举,重点围绕政府扶持、业务指导、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发展,为活动长期开展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1.推动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仅靠传统的国有院团已难以支撑庞大的演出场次需求,增加社会化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有效地解决演出力量薄弱、形式单一、节目贫乏等问题。自2015年起,东营市、县两级连续四年拿出600余万元向国有院团、社会文艺团体购买文艺演出,将高规格的演出送到城区基层。

2.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文艺团体,壮大社会供给力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对全市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进行了重点扶持,通过资金扶持、举办培训班、专业人员辅导、配备部分演出设施等方式,提高团体软硬件建设,有效激发了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的积极性和发展后劲,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有近100家,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截至2018年底,全市新增注册登记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107个,达到了300多家,新增会员7200余名、文艺志愿者1670名、各类文艺骨干3300余名。

3.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提高送戏演出质量。为丰富节目内容,专业人员创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基层演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免费提供给社会文艺团体巡演使用。吕剧《大爱无声》《让我再叫一声妈》等剧目,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同时,社会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娶婆婆》《抢公爹》《卖蟹风波》《说说俺村的那些事》等作品也深受基层群众喜爱。通过政府组织倡导,表演团体把党的政策和政府为民措施以小品、吕剧、快板等节目形式传播到基层群众中,更好地拉近了群众与政府间的距离,党群、干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连年送戏演出活动的开展,对新创作品和演出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东营市将扶持20家社会文艺团体纳入了民生实事,通过加强专业团队“一对一”帮扶辅导,指导团体开展新创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同时推荐了140余部作品脚本,供团体免费选择排演。截至2019年4月底前,共有45家团体创作申报了近百件新创文艺作品参加评比展演,将为后续的系列惠民演出提供优良作品储备。

广饶县广饶街道弓手刘村送戏下乡戏曲演出

(作者提供)

4.坚持正确导向,引领社会文艺团体积极健康发展。活动中,合理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足做好做活结合文章,真正实现一台节目,多样呈现,一个举措,多方受益。注重发挥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的特长优势,将文艺演出与繁荣吕剧、展示短穗花鼓等非遗项目结合起来,丰富了节目内容,吸引了观众,活跃了老民间艺人和民间演出团体。

(三)聚焦“节目质量”,严格政府购买服务程序,让群众看得上高水平的演出

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艺演出,政府从“划桨”转向“掌舵”,但是政府购买文艺演出并不是“一买就灵”,更不能“一买了之”。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市场行为的缺陷,往往会造成供需失衡问题凸显,群众“点菜”必须解决“点什么”“怎么点”的问题,才能真正满足群众口味。

1.实行市县乡三级分级负责制。巡演活动自每年4月底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2015年以后演出场次增长至1万场,整个巡演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庄户剧团展演,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底至9月底,采取由县区负责,县区和乡镇(街道)分级承担的方式,在辖区内组织庄户剧团开展展演活动,完成8000场次演出任务;“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时间安排在10月初至12月底,由市和县区共同组织百家文艺团体开展下乡进社区巡演活动,完成2000场次演出任务。

2.建立群众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创新公共文化点单配送模式,打造了“三公开三公示、百姓点单看大戏”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公开演出团体的申报条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演出团体进行公示,公开评审定级、群众点单办法,对评审定级结果、群众点单情况进行公示,公开监督检查办法,对演出团体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实现了由“政府送什么、群众看什么”到“群众想看什么、政府送什么”的转变,解决送戏下乡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比如,针对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根据群众“点单”真正需求,在“配送”演出节目中增加老人喜欢的吕剧和儿童喜欢的杂技、魔术等节目比重,有效满足了群众特色文化需求,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3.规范政府购买文艺演出程序。围绕为群众提供优秀节目、让群众满意这一宗旨,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演等形式在国有院团、依法登记成立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中筛选确定演出承接主体,按照“程序简便、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管和检查验收,把群众评价和考核结果作为拨付资金的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节目质量和演出水平。

4.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2015年12月,东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2016年5月,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主体选择、采购方式,规范了采购程序和结果运用,同时引进对演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演出成效和资金使用效率。

(四)聚焦“队伍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力度,为活动永续开展积蓄后备能量

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的主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实践证明,文化发展的源泉在基层,文化成果的普及也在基层。只有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从“文化娱人”走向“文化育人”,才能真正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东营市树立人才发展新理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在全市组织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水平。

1.优化师资,组建一支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走出去学、引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级文艺骨干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舞台艺术、声乐、戏曲作曲等培训班,同时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对全市文艺骨干进行轮训。通过学习培训,全市各级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成为“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的师资骨干力量。

2.分级分类,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实施分级培训,市、县、乡三级采取联动方式,对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以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等为内容的文化培训。开展分类培训,市县两级文化馆开展面向群文馆员、社会文艺团体、社区文艺骨干、农村文化管理员的戏剧、舞蹈、音乐、器乐等内容的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实现了全市文化工作者全员培训的目标。

3.创新方式,探索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服务新路子。全市各级培训在采取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开展了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联合培训、按需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连续四年举办全国公共文化巡讲暨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训班,采取以会代训和专题讲座形式,邀请专家培训授课;在联合培训方面,联合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吕剧进课堂”活动,在中小学举办了吕剧表演培训班,并建立了完善的吕剧文化教育培训机制;在按需培训方面,依托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市和县区文化馆实行“群众点单,定向输送”方式,组织专业人员下乡进社区开展文化辅导、文艺演出、文化艺术等培训;在远程培训方面,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广场远程培训功能,创造性地开展“1对N”辅导培训,实现了同时对中心城区多个文化广场开展吕剧、广场舞方面的远程辅导培训服务,探索形成了公共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的新模式。

(五)聚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巡演活动取得实效

考核奖惩制度是文化惠民活动“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东营市从节目把关、社会监督、事后审查、考核奖惩出发,突出文化活动过程管理和监督,从而应用到兑现奖补激励和未来活动开展过程中,确保文化惠民活动质量逐年提升。

1.源头上严格把关演出节目。建立了严格的节目审查分级负责制度,活动中注意发掘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地方特色浓郁的节目品牌,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坚决抵制“三俗”,杜绝制造文化垃圾。

2.建立监督公示和抽查制度。通过文化东营云、《东营日报》、政府和文化部门网站公示每场演出的具体信息,设立了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信箱,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成立了督查组,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电话采访等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3.实行演出后报备审查制度。每场演出后如实填写《演出回执单》,并由演出所在地核实盖章,连同演出视频、照片等现场资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4.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年底对各县区和演出团体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选组织工作奖和“十佳社会文艺团体”,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对组织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巡演中弄虚作假和群众评价差的文艺团体进行通报并追回补贴资金,两年内不得参加巡演活动、不享受任何扶持政策。

(六)聚焦“活动保障”,强化各项助力措施,推动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如何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能够长久、优质地开展,从本质上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送戏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对送戏下乡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组织、资金保障,建立送戏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

1.加强活动组织保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欢乐黄河口”广场文化活动等常态性文化活动统筹部署,形成了全年不断线、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的良好局面。宣传文化部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开展,实行目标责任制。

2.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市本级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用于补贴演出团体,对市级院团每场演出补助8000元、县区级院团每场演出补助2000元、乡镇(街道)团体每场演出补助500元。各县区也相应设立了演出资金用于扶持巡演活动,巡演活动中要求演出单位在政府补贴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2015年市财政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为减轻当地负担,村落、城市社区密集地区采取“联村演出”方式,将演出安排在一个中心村落(社区),一个台口、不同剧目、连演数场,形成了一个“文化圈”。

3.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把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活动、实现“一年一村(社区)五场戏”公益服务目标列入《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5—2017)》,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将活动纳入购买范围,将其作为一项文化惠民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进千村乐万家”活动开辟了文化服务群众的新路径,锻炼了社会文化人才队伍,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文化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2014年东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电话访问得分86.06分,高于全省平均分6.38分。在2015—2017年三个年度的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东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和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调查得分均居全省前列。

三、经验启示

东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运用问题导向思维,注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采取六项有力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推,方法操作可行,既符合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式,又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文化惠民,贴近群众需求是基本要求。东营市文化工作者牢牢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重心向下,沉下去、扎下来,满腔热情地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在群众中创作,创作贴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群众中提高,实现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在群众中赢得市场、赢得口碑。通过“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促进城市优质演艺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让基层群众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惠民和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真正把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2.文化惠民,激发主体作用是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才能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东营市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开展双向互动,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直面民意。在采取“送文化”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模式,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展演比赛,带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激发基层文化人才创新热情,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真正达到文化育人。

3.文化惠民,发展人才队伍是活水源头。社会文艺团体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的重要补充,是公共文化服务多样性的重要保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的重要表现。东营市牢牢抓住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趋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发展,弥补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的不足,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惠民活动的局面已经逐步形成。同时,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养,为基层建立一支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增强基层文化造血功能,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可持续发展。

4.文化惠民,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内容和主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最基本、最经常、最广泛、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也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东营市立足长远,将文化惠民活动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真正服务于人民,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充分的实惠,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确保文化惠民活动永不落幕,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思考题】

1.请结合本案例学习和自己的实际工作,论述在开展文化惠民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2.怎样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总要求,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到民、扎根落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