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经济建设 > 第8章

量体裁衣 为技术攻坚打造良好生态——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技管理模式初探

量体裁衣 为技术攻坚打造良好生态——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技管理模式初探

【引言】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摘要】目前,我国虽然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下了个“先手棋”,也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但却存在着研究力量和资源分散,原有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颠覆性科技创新需要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

为构建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管理模式上不断探索,赋予科研人员和机构更多的创新自主权。在科研决策上,推动由“领导说了算”向“专家说了算”转变。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推动由过程管理向效果管理转变。同时,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奖励激励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赢得创新主动。

作为新型研发平台,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始终瞄准量子信息科技前沿,潜心开展科技攻关,锐意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科研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科研管理体制 创新生态 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

一、背景情况

量子信息科技属于战略性、基础性的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事关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走向,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经过20余年的不懈奋斗,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为代表的我国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2015年),18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3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或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国际十大科技进展、14次入选美国或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对中国科大量子信息科技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随着量子信息科技进入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新阶段,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正在加速进行战略部署,英国、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战略如量子技术旗舰项目纷纷启动,对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取得的局部领先优势产生强烈冲击。为了有效应对竞争、抢抓发展机遇,中科院、安徽省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决定依托中国科大建设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支持量子创新研究院有效利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开展大体量大协作的技术攻关,为我国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权奠定坚实基础。

量子创新研究院要保持并不断扩大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亟须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激发要素活力、改革管理机制,迅速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在汇聚创新资源方面,部分传统科技强国为了在量子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中抢占先机,积极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一是政府主导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例如,英国政府于2015年初启动了约5亿英镑的国家量子技术专项;欧盟委员会于2018年启动总经费超过30亿欧元的量子技术旗舰项目;美国于2018年正式实施为期10年的“国家量子行动计划”,在2019—2022年预计投入约13亿美元。二是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谷歌、IBM、英特尔、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巨资,大力发展量子计算等技术。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的主要投入形式是科技部、基金委、发展改革委、中科院等国家有关部门部署科技计划,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此外,加快实现该领域的跨越发展还需要更大强度的资源支持。研究院需要在现有的国家支持基础上,广泛吸纳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力量,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相互支撑、全面衔接、协同联动、有效运行的创新管理体系。在凝聚创新力量方面,目前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了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和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有限支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方式对维持少数优势研究方向的常规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量子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既需要通过物理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密切交叉,着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也需要通过光电技术、材料制备、空间技术、工程技术等技术领域的集体攻关,实现核心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的自主研发。此外,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进入系统集成和产业化攻关阶段,还需要相关应用部门和企业的通力配合。现有的协同创新模式不适应大体量大协作的技术攻关需求,研究院要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并且利于资源统筹高效配置的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在激发要素活力方面,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动和评价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已经推行了合同制,但科技人才的正常流动机制实际尚未建立。二是人才评价手段单一,存在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等现象。研究院需要从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的角度出发改革人才流动及评价政策。在改革管理机制方面,量子科技领域已开始迈进科技创新“无人区”,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需要建立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同时,目前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持续性资金保障、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构建供需衔接、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

中科院、安徽省聚焦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携手合作为研究院“量体裁衣”,着力改革组织保障体制、协同创新体制、人才发展体制、科研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体制等五项体制,推动“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小范围点协同”向“大体量大协作”转变、“人为我用”向“人尽其才”转变、“领导说了算”向“专家说了算”转变等四项转变,通过推进“五改四变”为研究院技术攻坚打造了良好生态。

二、主要做法

“五改四变”紧密结合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已经形成的科研环境,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核心是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变革与创新,为技术攻坚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构建多元投入、集中决策、业务自主的管理模式,为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构建“核心+网络”的协同创新格局,推进大体量、大协作技术攻坚;通过突出创新主体,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形成创新活力源泉;通过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化专家决策机制,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的分类管理方式,提高创新体系效能。在“五改四变”的框架下,量子创新研究院主要实施了以下体制改革。

(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构建多元投入、协同高效的组织保障体制

量子创新研究院依据“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原则,确立了由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科大等单位共同组成的管理架构,初步形成了资源统筹配置、集中决策管理、业务自主运行的新型管理体制,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

1.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量子创新研究院多措并举拓展资源渠道,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相对稳定、高强度的技术攻关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包括“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安徽省、合肥市提供引导性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研究院自主部署前沿技术预研项目;中科院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约10亿元,支持研究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科大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包括中国电科、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社会资金投入,支持研究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建设主体的优势,保障研究院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中科院大力支持研究院业务运行,在运行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安徽省、合肥市在用地、基本建设、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其中安徽省、合肥市共同承担研究院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批约37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场所和配套设施预计于2019年底前后交付;合肥市投入16.7亿元在核心区周边同步开展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建设;同时还规划预留了周边地区土地,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中国科大将在高新园区建成后,把电子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学院整体迁入,紧密配合研究院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

2.建立集中决策机制。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科大等单位共同推进量子创新研究院的运行发展。为了提高政策协同性、决策高效性,量子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理事会,由中科院、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理事长,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议事决策、战略规划、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研究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赋予业务管理自主权。为了保证统筹抓好科研组织、人才培养、经费管理等实际运行工作,实现业务管理自主化,量子创新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具有人事、财务、科研组织等工作的决定权,研究院可自主开展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自主审批使用经费,自主部署科研任务等。

(二)统筹整合力量,探索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协同创新体制

量子创新研究院依据“汇聚优势、集中建设”的原则,以研究院总部建设为核心,以分部和各参建单位为网络,以科研任务和专项攻关为纽带,整合集聚海内外高端要素资源,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形成“核心+网络”的协同创新格局。

1.突出总部攻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合肥已成为我国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凝聚形成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数学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队伍,拥有用于广域量子通信技术验证和示范的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用于量子材料的精准物性表征与理性设计的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量子创新研究院总部设在合肥市,承担研究院的主体和核心职能,负责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统筹组织各分部和协同创新单元在各自的优势研究领域开展分系统研究。

2.发挥分部优势。上海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超导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器件等方面已形成雄厚的研究实力,北京在量子材料与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基础研究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研究实力。量子创新研究院在上海、北京设立两个分部,凝聚两市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已形成的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优势团队,围绕研究院总体任务和目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展集中建设和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地方转移转化。

3.搭建协同创新网络。研究院以重大科技目标为导向,以科研任务和专项攻关为纽带,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大、山西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与金融、政务、网信等应用领域单位和企业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委托联合研发等方式,开展网络化协同攻关。

(三)突出人才驱动,探索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

安徽省、中科院从量子科技竞争态势和人才需求出发,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以人才主动赢得创新主动。

1.量身定制人才政策。在引进领军人才方面,安徽省本着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实施江淮英才计划、科学中心人才“10条”,在工作职权(首席科学家)、薪酬待遇、出入境便利、编制职称等方面作出优厚安排,全方位解决领军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完善人才结构方面,中科院利用“关键技术人才项目”对研究院引进工程技术类高端人才进行倾斜支持。在吸引科研骨干人员方面,研究院实施双聘制,人员与研究院、人事关系所属单位共同签署三方协议,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由其人事关系所属单位发放,研究院根据考核情况提供绩效,从而突破编制管理硬性约束,并调动人员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为吸引更多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创新搞活人才管理。研究院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采取预聘—长聘职位评定与晋升制度,不唯职称、不唯头衔,以实际科研水平和绩效论英雄,既极大激发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动力,又有利于人才有序流动。实施分类评价,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成果、重大科技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评价科研人员,以对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的贡献为标准评价技术支撑人员,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标准评价管理人员,让各类人才各归其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

(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

量子创新研究院在充分认识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发展新态势新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科技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相对系统的专家决策机制和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实现量子信息科技的快速突破。

1.推动科技决策由“领导说了算”向“专家说了算”转变。研究院在战略规划、任务部署、项目实施三个层面建立了专家决策机制。在科技发展顶层规划方面,量子创新研究院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力量的战略咨询作用,充分尊重具有国际顶尖学术水平、熟悉行业发展状况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研究院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科研任务组织布局方面,研究院发挥研究部首席专家和研究室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确保科研攻关活动紧密围绕科技发展规划和主线任务,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重复布局。在科研活动具体实施方面,研究院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自主决策权,在不改变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研究方案。

2.推动遵循不同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针对基础前沿项目,量子创新研究院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统筹资源对长周期、高风险的基础研究予以稳定支持,减少项目执行检查评价,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针对重大攻关项目,研究院突出国家目标导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大体量协同攻关,实施节点考核,确保项目完成预定目标。针对技术应用项目,研究院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政府的支持引导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共享共用机制,激励和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服务社会经济。

(五)立足国内需求,探索构建供需衔接、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制

量子创新研究院立足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的重大需求,探索构建了需求对接精准化、转化投入市场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成果转化机制。

1.推动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精准嫁接。一方面,研究院专门设立产业与应用发展委员会,由金融、信息等相关应用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提供量子信息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引导研究院相关任务部署,指导量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制定,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资源,为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咨询和指导;另一方面,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网络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中国量子通信产业联盟,推动标准制定、产品研制、应用推广、网络运营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2.筹措运作产业基金。安徽投资集团牵头设立量子信息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投向量子信息科学领域,遴选项目和种子企业,加快推进量子科学及相关前沿技术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放大基金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母基金”组建运作,推动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形成覆盖量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链。

3.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研究院支持下形成的科技成果,量子创新研究院尊重各方的知识产权,积极利用量子信息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同时研究院根据相关各方对成果贡献的大小制定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技术发明人或团队按国家相关规定占一定比例,剩余部分由技术发明人或团队所属人事单位和研究院按投入比例分享,充分激发各方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通过“量体裁衣”推进“五改四变”,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了良好的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是突破了一批原创性前沿技术。在量子通信领域,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全线开通,并与“墨子号”量子卫星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在量子计算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研发出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能力的光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二是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以搭建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平台为抓手,研究院汇拢了以中科院10多所研究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以及部分企业科研力量,初创研究骨干500余人。三是培育了一批产业化市场主体。开工建设中科大高新园区,与量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组成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在量子通信等领域推动形成了一批重要产业成果,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生产企业和方案解决商,为形成具有引领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经验启示

1.发挥制度优势是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跨越发展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量子科技创新领域是国际战略必争领域,需要物质资源多、人力资源优、政策资源好、平台条件强,跨越发展必须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一是实现创新要素的统筹集中。在推进量子信息技术攻坚过程中,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协同配合,推动政策形成合力、资源投入多元、人才实现汇聚。二是探索构建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相关主体厘清角色定位,推动治理模式改革,实现从以计划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向协调服务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转变,从政府主导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2.坚持问题导向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量子创新研究院快速建设过程中,中科院、安徽省和合肥市始终坚持将破除制约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改革的核心、工作的重点。在宏观层面,中科院着力从量子信息科技战略、规划层面抓改革,聚焦国家战略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组织模式问题。安徽省、合肥市着力从地方政策、服务层面抓改革,着眼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及服务职能问题。在具体层面,对量子信息科技领域技术攻关资源投入、现代科研院所治理模式、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量体裁衣”改革了组织保障、协同创新、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体制,为研究院技术攻坚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3.突出创新主体是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要突出创新主体,遵循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中科院、安徽省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为量子创新研究院吸引顶尖人才、完善人才结构创造政策环境。量子创新研究院聚焦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探索了独立聘用与双聘制相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突破编制管理硬性约束,为汇聚国内更多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研究院创新科研管理和服务方式,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经费管理、评审考核中解放出来,对从事不同类型活动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钻研的环境,让人才的活力迸发出来。

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指导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关键在于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等携手合作,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重点在于量子创新研究院始终瞄准量子信息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组织模式、科研体制、人才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体制。

【思考题】

1.请结合本案例和实际工作,谈谈在国家战略科技领域,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量子创新研究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激发人才自主创新的活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