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重要讲话(汉英对照) > 第10章

Remarks at the SCO Joint Press Conference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诞生

▲六月二十八日:让·雅克·卢梭 [1] (Jean-Jacques Rousseau)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他是法国基督新教教徒、钟表匠依萨克·卢梭 [2] (Isaac Rousseau)和苏珊·卢梭 [3] (娘家贝尔纳,本名Suzanne Bernard)夫妇家庭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不几天就死于产后失调,他自幼得到姑母的抚育。

⊙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在位(1643—1715)。

▲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是“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 [4] ,最初一批早在卢梭之前,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就相继诞生:孟德斯鸠(1689),伏尔泰(1694),魁奈(1694),布丰(1707),拉美特里(1709),马布利(1709)。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三岁

⊙路易十四死。国王路易十五(1710—1774)继位,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力蒲(PhilippeII,Due d'Orléans,1674—1723)掌政。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七岁

▲略识字,以后学习阅读。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八岁

▲启蒙运动又一批重要思想家相继出世;狄德罗(1713),雷纳尔(1713),达朗贝尔(1717),爱尔维修(1715),孔狄亚克(1715),霍尔巴赫(1723),杜尔阁(1727)。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十岁

▲十月:父亲和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逃往里昂。

▲由舅父贝尔纳把自己儿子和他送到日内瓦附近布瓦锡(Boissy)地方牧师郎贝西埃(Lambercier)处学习古典语文,兼学绘图、数学。

1723年清雍正元年 十一岁

⊙路易十五逐渐参与执政,以致后来独立执政。

1724年雍正二年 十二岁

▲由舅父把他和表兄领回日内瓦家中。

▲到公证人马斯龙家打杂。

1725年雍正三年 十三岁

▲四月:转到雕刻匠家做学徒。

1728年雍正六年 十六岁

▲春季:不堪师父虐待,出逃。

▲日内瓦近郊的神甫介绍他投奔安纳西地方德·华伦夫人 [5] (Madame de Warens)。

▲得到德·华伦夫人之资助,去意大利都灵,进公教要理受讲所,改奉天主教(旧教)。

▲秋季:到一个伯爵家当仆役,不久被逐。

▲转到另一贵族家当差,趁机学习拉丁文,接触意大利音乐。

1729年雍正七年 十七岁

▲回到德·瓦朗夫人处寄食。

▲同住的音乐家凯特(George Keith)传授他许多音乐知识。

1730年雍正八年 十八岁

▲到神学校学习。

⊙三十年代:法国封建的土地关系呈现动摇,农村的土地兼并加剧;各地棉纺业(诺曼底、卢昂)手工业(土伦、布罗瓦)开始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步伐较前加快。

1731年雍正九年 十九岁

▲涉猎英国《观察》杂志等政治读物;注意法语修辞,勤恳练习写作。

1732年雍正十年 二十岁

▲在尚贝里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

▲结识一些乐师、音乐爱好者,常相过从。

1733年雍正十一年 二十一岁

▲寄居德·华伦夫人家(已迁来尚贝里),涉猎所藏学术著作。

1734年雍正十二年 二十二岁

▲辞测量工作。

▲代德·华伦夫人管家,协助经营家庭制药手工业。

▲经常采集植物标本,奠定了研究植物学的兴趣。

1735年雍正十三年 二十三岁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属于年轻一批的启蒙思想家出世:勒荣(1738),孔多塞(1743)。这个时候,最早一批启蒙思想家已经开始发表著作,启发人们头脑,提出“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承认封建阶级和宗教迷信,而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检验事物:1721年,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33年,伏尔泰的《哲学通信》;1734年,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1747年,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等等。

1736年清乾隆元年 二十四岁

▲到尚贝里附近沙尔米特养病。

▲选读哲学著作,接触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尔的著作、王港教科书。

▲写诗《沙尔米特的果树园》(Le Verger des Charmettes )。

▲结识戈费库(Gauffecourt,1691-1766)。这位研究文献者使他熟悉文坛书肆历史掌故。

1737年乾隆二年 二十五岁

▲有意识地开展室内小型音乐会,经常作曲,钻研音乐理论。

▲学习解剖学。到蒙彼利埃听英国医师摩里斯(Fitz Moris)的解剖学讲课一两个月。

⊙日内瓦人民起义。

1740年乾隆五年 二十八岁

▲四月:到里昂,在贵族官员马布里家担任家庭教师。

▲结识马布里的弟弟、政治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里(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和其表弟、哲学家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

⊙法国卷入奥国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法普共同反对英奥同盟。结果,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的势力被削弱。

⊙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农场经营有显著的发展。

1742年乾隆七年 三十岁

▲八月:携带《新记谱法》(Un nouveau système sur les signes de la musique )去巴黎。二十二日,由音乐家拉摩(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推荐到法兰西学术院宣读,未成。

▲结识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两人十分相投,很快成为亲密朋友。狄德罗交游广泛,介绍他认识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后来他称之为“哲人党”(les philo-sophes),共同推动启蒙运动。

1743年乾隆八年 三十一岁

▲春季:歌剧《风雅的缪斯》(Les Muses galantes)写成,他的音乐才能开始引起巴黎音乐界注意。

▲教音乐、抄乐谱,以此维持生活。

▲六月:离开巴黎,随法国驻威尼斯使节赴意,任其秘书。

▲《新记谱法》以《论现代音乐》(Dissertation sur la musique moderne )之名出版于巴黎。

1744年乾隆九年 三十二岁

▲八月:辞秘书职,返巴黎,仍以为剧团和个人抄乐谱度日。

▲和特莱丝·德·勒娃瑟尔(Thérèse de Le Vasseur )同居。

⊙里昂爆发劳资大冲突。

1745年乾隆十年 三十三岁

▲结识启蒙思想运动老一辈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伏尔泰宣传启蒙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和僧侣,多年被迫流浪异国,去年得到默许回国,本年任宫廷史官。

1747年乾隆十二年 三十五岁

▲秋季:喜剧《冒失的婚约》(L'Engagement téméraire )写成。

1748年乾隆十三年 三十六岁

▲经狄德罗介绍,结识从荷兰来登学成归国的梯德里希(Paul Heinrich Dietrich),即后来的霍尔巴赫男爵(Baron d'Holbach ,1723—1789),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一个时期后,经常参加霍尔巴赫的沙龙家庭定期招待会。

⊙奥国王位继承战争结束,缔结亚琛和约,条款对法国不利,而且英法在印度、北美继续开仗,法国节节败退。人民群众对国王路易十五的专制统治十分不满,国王经常发出所谓“密封御札”,不经过法院、检察厅,不宣布惩治原因和刑期,把人投入巴士底监狱,以强化战争体系,这种动辄逮捕,一意孤行镇压人民群众的暴行,战后有增无已。

1749年乾隆十四年 三十七岁

▲年初:开始为狄德罗、达兰贝筹备的《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一部分条目,按期于三个月后交稿。

▲十月:去巴黎郊外万桑要塞 [6] 监狱探望狄德罗。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的信札》而被囚禁于此(七月至十一月)。他去探望,并把《法国信使》报上登载第戎 [7] 科学院有奖征文事以之相商。得到鼓励,随即动笔撰文应征。

1750年乾隆十五年 三十八岁

▲七月九日: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8] 得奖。

▲经狄德罗介绍,结识德国文学评论家格林姆(Friedrich Melchior Grimm,1723—1807)。在相当一个时期,两人关系特别密切,相处极为融洽。

▲他对剥削阶级社会文化腐朽、堕落一面的攻击,是叙述在笼统批判文明社会的行文中,这种反对唯理论的观点导致他和霍尔巴赫沙龙常客一些强调理性的朋友,在日常讨论中经常争辩。

▲十一月:《百科全书》出版者发表狄德罗执笔的“说明书”八千份。“说明书”宣布出版八卷本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十年出齐,以介绍古典学术和当代科学工艺知识,使人类文明的成就得以总结、汇总而为人们所用。“说明书”不但在巴黎散发,而且寄送全国,并通过各国贵族往来和贸易关系散寄到欧洲各国,广泛征求预订。

▲年底:得奖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Si le rétablissement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 a contribué à épurer les moeurs )出版于日内瓦,受到文坛普遍重视。

1751年乾隆十六年 三十九岁

▲继续为贵族家庭、音乐团体抄乐谱度日。

▲《百科全书》“说明书”立即引起极端反动的耶稣会士、冉森教派强烈反对,耶稣会杂志宣判《百科全书》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在于宣传无神论异端思想,要求政府和教会予以制止。与此相反,社会进步人士却热烈欢迎,寄来了订单1625份。

★“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评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而为了证明他们的学说可以普遍应用,他们选择了最简便的道路:在他们因以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这样,唯物主义就以其两种形式中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4—395页)

▲六月:《百科全书》第一卷(词头A字条目)出版于巴黎。编者是“一个文学家团体”,领衔的是狄德罗和达朗贝,略语表列出撰写条目较多者,包括卢梭。最引人注目的是达兰贝写的“序言”,试图以进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分析和介绍人类全部知识各门学科的基础、关系和作用,首当其冲的是一些宗教和神学条目。

▲天主教耶稣会首先反扑,指定三个教士秘密审查。抓住神学条目在他们的机关报上大做文章,自然神论者普拉德神甫因为参加撰写神学条目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被迫逃往柏林。

▲秋季:《论科学与艺术》遭到攻击,写《答波兰国王兼洛林公爵对〈论科学与艺术〉一书的驳难》(Observations sur une réfutation du Discours pur le roi de Pologne )。

1752年乾隆十七年 四十岁

▲一月:《百科全书》第二卷(词头B、C字条目)继续出版。

▲意大利巴姆比尼歌剧团到巴黎访问演出,巴黎音乐界、社交界中反对喜剧的保守分子、贵族艺术拥护者从剧场到社会,从沙龙到街头,从宫廷到商店,到处兴风作浪。改革派针锋相对迎头痛击,演为一场大笔仗,持续两年的所谓“丑角战争”(1752—1754),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等积极投入了这场“喜歌剧之战”,支持论战中比较民主的流派,对启蒙思想在艺术领域、美学领域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卢梭的父亲死。

▲十月二十八日:喜歌剧《乡村巫师》(Le devin du village )在枫丹白露上演获得成功。

▲国王路易十五有意召见他,并准备给他年金,卢梭回避。

▲《论法国音乐的信》(Lettre sur la musique française )写成。

⊙里昂工人罢工,到1786年,前后六次。

⊙1752—1768年期间,诺曼底地区农民起义此伏彼起,不下六次。

1753年乾隆十八年 四十一岁

▲《略论语言的起源》(Essai sur l'origine des langues )写成。

▲十一月:《论法国音乐的信》出版。保守派对他实行抵制,居然“焚烧刍像”。

▲《皇家音乐学院一位乐队队员给乐队同事的信》(Lettre d 'une symphoniste de l'Académié Royale de Musique à ses camarades de l'orchestre)出版。

▲十一月:《百科全书》第三卷(词头C字条目)不顾当局搜查编辑部及所发出禁令,狄德罗等坚持出版。

▲冬季:第戎科学院宣布有奖征文,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卢梭得讯后,抓紧时间动笔写应征文。

1754年乾隆十九年 四十二岁

▲四月:《百科全书》第四卷(词头C、D字条目)出版。

▲八月:厌弃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腐朽、堕落的生活,离开巴黎,重皈新教,回到日内瓦,恢复日内瓦共和国公民权。

▲十月:返巴黎。

★“平等要求的资产阶级方面是由卢梭首先明确地阐述的,但还是作为全人类要求来阐述的”。(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9页)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9] 应征文写成,应征结果落选。

▲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宗教顽固势力大肆攻击,专制政府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随时制造障碍,《百科全书》的出版其困难未有稍减,百科全书派毫不退缩,既得到读者热烈支持,预约的印数原已达1625部,实际印数竟突破2075部,而且,主编达兰贝撰写大量条目的霍尔巴赫分别于十二月和七月获得学术荣誉,前者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后者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55年乾隆二十年 四十三岁

▲四月:落选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0]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出版于阿姆斯特丹。

▲七月: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文学家莱辛(Gotthdd Ephrain Lessing,1729—1781)在《柏林特权者》报上撰文赞扬卢梭新著。

▲莱辛向自己的朋友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推荐译出卢梭这部新著。门德尔松的译本不久就出版于柏林,在报刊上引起种种评论。

▲十月:沙尔·博内(Charles Bonnet,1720—1793)在《法国信使》杂志上匿名发表《日内瓦公民费洛波利斯的信》攻击卢梭。

▲十一月:《百科全书》第五卷(词头D、E字条目)出版。

▲《论政治经济学》 [11] Sur L'économie politique )发表于《百科全书》第五卷。

⊙十一月一日(天主教万圣节):葡萄牙里斯本发生大地震,震后大火。在罗马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葡萄牙,发生于宗教大节日的这场自然灾难和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在欧洲各国引起极大的震动。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 四十四岁

▲卢梭以新著《论不平等》奉赠伏尔泰,伏尔泰阅后大为不满,复信道:“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

▲四月:移居蒙特莫朗。开始写《朱利,或新爱洛漪丝》。

▲八月:以诗《天命书简》对上年里斯本地震做了唯心主义解释,来反对伏尔泰旨在嘲笑莱布尼茨的先定谐和说的诗《里斯本的灾难》。

▲《百科全书》第六卷(词头E、F字条目)出版。

▲一个人匿名攻击卢梭为《百科全书》撰写的音乐条目。《百科》编者在前言中为卢梭做必要的辩护。

⊙法国卷入七年战争(1756—1763)。法国和奥国结盟反对得到英国援助的普鲁士。战争严重影响国家财政状况。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四十五岁

▲七月:对于狄德罗新作《私生子》(1756)的评价,和狄德罗本人的看法大相径庭,争辩结果终至闹翻。卢梭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激烈的社会观点使他和百科全书派一些思想家产生一些矛盾,这时,矛盾进一步扩大,后来遂至格格不入,连关系一直比较融洽的散文家格林姆也和他疏远了。

▲开始写《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ou de L'éducation )。 [12]

▲为《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感觉主义伦理学,或贤者唯物主义”(La Morale Sensitive,ou le matérialism de sage)搁笔。

▲十月:《百科全书》第七卷(词头F、G字条目)出版。本卷包括达朗贝写的条目“日内瓦”。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 四十六岁

▲《论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条目)单行本出版。

▲三月:发表长信《和达朗贝先生论观赏的信》(Lettre à M.D'Alembert sur les spectacles),批评达朗贝在《百科全书》第七卷上发表的“日内瓦”条目对于日内瓦城市建设和戏剧文化生活的意见。

▲达朗贝对于日内瓦市政建设和文化艺术生活表示的意见,瑞士官方加尔文教会无理挑剔,法国耶稣会士和巴黎反动文人推波助澜。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 四十七岁

▲《百科全书》受到封建专制政府和反动教会的镇压。在巴黎议会上,总检察官奥美尔·若利诬蔑《百科全书》“败坏道德”,罗马教皇克里门特十三世勒令焚毁《百科全书》,耶稣会则围剿《百科全书》这批“不做弥撒”的进步思想家,“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的敌人的大集合”。

▲狄德罗、德·若古等坚持斗争,在艰难的条件下,继续秘密进行第八卷和以下各卷的组织、编写、出版工作。

★“……卢梭等人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8页)

▲开始写《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原理》(Du Contrat social,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四十八岁

▲德国剧作家魏塞(Christian Felix Weisse,1726—1804)来法国(1759—1760),回国前,到蒙特莫朗拜访卢梭,同时代表门德尔松把《论不平等》德译本赠送卢梭。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 四十九岁

▲一月:《新爱洛漪丝》取名《阿尔卑斯山麓小城两位相恋居民的信札》(Lettre de deux amants,habitants d'une petite ville au pied des Alpes )出版于巴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1756年编订的《圣·皮埃尔永久和平方案摘要》(Extrait du projet de paix perpétuelle de Saint-Pierre )出版。

▲《新爱洛漪丝》德译本出版于来比锡。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五十岁

▲四月:《社会契约论》 [13] 出版于阿姆斯特丹。

★“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0页)

▲《爱弥儿,或论教育》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和巴黎。

▲六月:巴黎大主教博蒙出面干涉《爱弥儿》的发行,九日,发出禁令要人们不读此书,十一日,巴黎高等法院发出有关此书的禁令。

▲卢梭从巴黎出逃,到日内瓦,适逢当局焚烧此书和《社会契约论》,并宣布追究作者;只得又逃往伯尔尼,亦见逐,于是辗转流亡到普鲁士管辖下的纳沙泰尔(Neuchâtel)的莫尔季耶村。

▲《百科全书、图册》突破重重阻力,得以首先在巴黎公开分卷出版,本年出版第一卷。

⊙八月:在各省广泛抗议所形成的浪潮冲击下,巴黎高等法院通过决定,解散罗马天主教会顽固的耶稣会教团。耶稣会士转入地下,负隅顽抗,继续为非作歹。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 五十一岁

▲三月:发表《日内瓦公民卢梭给巴黎大主教克里斯托·德·博蒙的信》(J.-J.Rousseau,citoyen de Genève,à Christophe de Beautmont,写于上年十一月),公开责问教会当局,抗议对他的迫害。

▲四、五月:取得纳沙泰尔州公民权,放弃日内瓦公民权。

▲《百科全书·图册》第二卷、第三卷出版。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 五十二岁

▲出版《山中书简》(Lettres écrites de la montagne ),驳斥坊间流传的《乡间书简》(Lettres de la campagne ),并责问日内瓦当局。

▲八月二十一日: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德·布达福科(Butta Fouco)来邀请卢梭前往科西嘉协助起草宪法,卢梭未去,但是代拟了个草案。

1765年乾隆三十年 五十三岁

▲《科西嘉宪法草案》(Projet de Constitution pour la Corsica )写成,1867年第一次出版。

▲九月:谢绝普鲁士国王的年金。

★“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表面上的妥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36页)

▲卢梭既未受到自诩为“开明君主”的普鲁士国王的真正保护,也未得到纳沙泰尔当局的谅解,不得不再度逃亡。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对此事自我辩解道:“我所保护的是那些举止有礼、思想健康的自由思想家”。

▲十月:潜回巴黎。若干友好和旧相识正传阅英国作家华尔甫捏造的普鲁士国王给卢梭的信,信中暗讽卢梭有意托庇于普王并盼赐年金。

▲《百科全书》 [14] 后十卷(第八至第十七卷)在狄德罗等惨淡经营下,在纳沙泰尔秘密印刷十卷,同时发行,订户增至4250户,遍及国内外,轰动欧洲。

▲《百科全书·图册》第四卷出版。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五十四岁

▲一月:随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离开巴黎,到英国避难。

▲夏秋:同休谟冲突,怀疑休谟等英国友人要谋害他,并误以为华尔甫所捏造的信件是伏尔泰或达朗贝所写。事实上,各国封建阶级反动政府对他一直进行的迫害,使他多年颠沛流离,终于逐渐患上了被迫害狂,而于英国迸发了出来。

▲开始编写《植物学术语辞典》。

▲年底:《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第一卷前篇,即前六章写成。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 五十五岁

▲三月:英国友人设法替他领取英王乔治三世给他的年金一百英镑,以后未再续支。

▲五月:误解英国友人的好意,终于改名易姓,从伍顿潜行回国。后化名勒努(Renou),避居于特里。

▲十月:达朗贝、斯华合编《休谟先生和卢梭先生争吵之简要说明》(Exposé succinct de la contestation qui s 'est élevée entre M.Hume et M.Rousseau avec les pièces justificatives ),由达朗贝写序,出版于巴黎。

▲十一月:拉摩在《“百科全书”音乐条目的错误》(Erreurs sur la musique dans L'Encyclopédie ,1755)中指出卢梭所写音乐条目的错误。卢梭接受指正,修正有关音乐的短论等,以收于《百科》的条目为主,汇编为《音乐辞典》(Dictionraine de musique )出版于日内瓦。

▲《百科全书·图册》第五卷出版。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五十六岁

▲七月:到格勒诺布进行植物学考察,以书简形式写下研究成果。开始和国内外(荷、英)植物学家通信。

▲抄写乐谱以维持生活。

▲《百科全书·图册》第六卷、第七卷出版。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 五十七岁

▲《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写成。

▲十一月:《忏悔录》 [15] 第二卷写成。

▲重新使用真姓名。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 五十八岁

▲六月:返回巴黎,住在普拉特里埃街,后叫“让·雅克·卢梭路”。

▲六月:参加植物学家儒锡叶领导的采集标本旅行。

★“卢梭的平等说……没有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来执行助产婆的职务,也不能建立起来。”(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2页)

▲八月二十七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诞生于德国。

▲十二月:《忏悔录》第一卷后编,即后六章写成。手抄本开始在友人中间流传。

▲《百科全书·图册》第八卷、第九卷出版。

▲邦库克(Pankoucke)重版《百科全书》。出版前三卷后,遭政府禁止。转而邀请哈勒(生理学家)、孔多塞(哲学家)等主持编辑出版《百科全书·补篇》。

⊙七十年代:农民暴动、城市贫民风潮急剧频繁,封建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严重倾轧。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开始采用的“密封御札”,不仅已经成为国王、王室、政府、教会共同镇压第三等级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他们之间内讧、倾轧的手段,“上层”的分崩离析日益显露加剧。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 五十九岁

★“卢梭曾为波兰人草拟过最好的政治制度,马布利也曾为科西嘉岛上的居民草拟过最好的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48页)

▲四月:应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之请,写《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Considération sur le gouvernement de Pologne et sur sa projet réformatrice en avril 1772 )。

⊙据记载,法国贵族达七万之众,有封号者三千人。

▲半个世纪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在反对封建愚昧政权和宗教迷信势力目标下进行坚韧不拔的活动。他们有的在五十年代就去世了:拉美特里(1751),孟德斯鸠(1755),这时,七十、八十年代,高令如伏尔泰(1778,八十六岁),布丰(1788,八十一岁),以及爱尔维修(1771)、魁奈(1774)、杜尔阁(1781)、达朗贝(l783)、狄德罗(1784)、霍尔巴赫(1789)也相继凋零。

▲《百科全书·图册》第十卷、第十一卷出版。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 六十岁

▲《百科全书》整套28卷,文字十七卷,图册十一卷,全部出齐。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 六十一岁

⊙七月:欧洲各国反对宗教和教会的进步阶层持续进行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迫于这个广泛的反抗运动,罗马教皇克里门特十四世签署诏书,裁撤耶稣会教团。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六十二岁

▲会见年轻的生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1744—1829),两人开始往来。

⊙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在位(1774—1792)。

1775年乾隆四十年 六十三岁

▲《对话录,或卢梭批判让·雅克》(Dialogues,ou Rousseau juge de Jean Jacques )写成。

▲十月:神话题材歌剧《匹克马梁》(Pygmalion )在法兰西歌剧院演出获得成功。

▲以全部植物学藏书、标本售予一英国友人。

⊙“面粉战争”爆发,粮食发生恐慌,城市居民纷纷抗议。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六十四岁

▲开始写《忏悔录》的补篇《一个孤独的漫游者的梦幻》(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直至去世,未终篇。1782年出版。

▲《百科全书·补篇》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于阿姆斯特丹。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六十五岁

▲八月: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十分艰难。

▲《百科全书·补篇》第三卷、第四卷和《图册·补篇》一卷出版。《补篇》五卷出齐。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 六十六岁

▲五月:移居巴黎附近埃尔默农维耳庄园(Erménonville)。

▲凯特(George Keith,1693—1778)死。他写遗嘱时,向卢梭表示要把他作为遗产继承者,卢梭坚决反对。

▲重病期间,青年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1758—1794,二十岁)慕名来访。

▲七月二日:病逝,葬于爱尔蒙维尔附近圣·彼得岛他生前所心神向往的地点。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四月十五日,革命政府迁葬卢梭灵柩于巴黎国葬所。

生前未刊著作(除已说明者)和身后遗留的著作、稿件分别出版如下:

▲神话题材歌剧《达夫尼斯和克洛埃》(Daphnis et Chloé ),1780年。

▲《我生平苦难的慰藉》(Les Consolations des Misères de ma Vie )(文学艺术创作片断),1781年。

▲《卢梭的植物学》(La Botanique de J.-J.Rousseau ),1805年。

▲《卢梭未刊著作书信汇编》(Extraits des œuvres et Correspondances inédits de J.-J.-Rousseau ),1861。

1782—1783年《卢梭全集》(小开本、47卷)在日内瓦出版。

1887—1908年《卢梭全集》(13卷)出版。

陈尘若编


[1] 又译:约翰-扎克·卢梭(见沈起予译:《忏悔录》第7页)和约翰·卢梭(见孔帕雷〔Gabriel Compayré〕著,梁天咏译:《卢梭与自然教育》,中华书局,1939年,第1页)。

[2] 又译:伊扎克·卢梭(见《忏悔录》,第5页)。

[3] 又译:塞臧涅(见范寿康著:《卢梭》,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页。

[5] 又译:瓦伦丝(见《忏悔录》,第88页)和华伦(见《卢梭与自然教育》,第126页)。

[6] 位于法国东部,在南锡(北)和里昂(南)之间。

[7] 又译:文新堡(《世界通史》,第5卷,第767页)。

[8] 中译本: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9] 又译:《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720页),《论不平等的原因》(见《世界通史》,第5卷,第761页)。

[10] 中译本: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

[11] 中译本:王运成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

[12] 本书引起关心教育思想的读者莫大注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日常活动十分刻板,也因捧读此书,打乱了生活次序。德国教育家巴泽道受此书启发,创办“博爱学校”于德绍。

[13] 中译本: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

[14] 《百科全书》条目中译(卢梭所撰者外):第二卷狄德罗所写“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收于《文艺理论译丛》,第一期,第1—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七卷孟德斯鸠所写“论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未完篇,收于《罗马盛衰原因论,附录:论趣味》;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37—164页。

[15] 中译本:张竞生译,《卢梭忏悔录》(453页),世界书局,1929年;章独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29年;汪炳焜译,《卢梭忏悔录》,启明书局,1936年;凌心渤编译,《卢梭忏悔录》(110页),自力出版社,1946年;沈起予译,《忏悔录》,第一册,文风出版社,1947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