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价格改革和保供稳价 > 第5章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价格领域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健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遵循 第二节 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

第一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价格领域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价值规律、价格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认识、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的重要思想工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在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价格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价格领域的重要论述,结合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价格问题的规律性总结,凝练了健全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最新实践经验,对价格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始终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是新时代健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遵循。

一、为丰富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准确把握经济工作的内在规律,把经济发展中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理论观点,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是做好价格工作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深刻阐述蕴含着重大理论创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调整,遵循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触及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再升华。基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把“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把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作为经济运行的普遍要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论断科学回答了“价格如何形成”的问题,同时要求在价格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把“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等重要概念,强调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产品价值、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的重要论述,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和价格的认识,为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产品也有价值,生态环境成本必须纳入经济运行成本的科学论断,为推动建立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指明了方向。这一论断抓住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个关键环节,强调运用价格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刻阐明了创新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运作机理。

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改革方向,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灵魂所在。实现价格反应灵活、做到宏观调控有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做好价格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价格反应灵活。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正确的价格信号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础。理顺价格信号、实现价格反应灵活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实现价格反应灵活,必须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提升各种商品、服务和要素价格的灵活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对于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要综合考虑市场供求、上下游产品比价、生产者消费者利益等因素,建立起灵活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宏观调控有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对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价格调控也不例外。做到宏观调控有度,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更多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实现调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价格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价格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价格调控更要在“有度”上下功夫。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是构造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相对商品和服务市场仍比较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素价格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进一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必须加快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加快建立反映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

三、为价格市场化改革明确了破解难题的行动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价格改革经过艰辛探索、大胆实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价格改革正在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研判形势、客观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为价格市场化改革明确了破解难题的行动方案。

把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的“牛鼻子”,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3]。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引导资源配置最灵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价格改革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先导和牵引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逐步理顺各种商品、服务和要素价格,让价格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生产成本、货币供应、市场预期等各方面变化,才能通过价格信号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价格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推进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为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把市场化作为价格改革的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于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在工作思路上,要求最大限度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并把价格管理的重点从直接定价转向建机制、强监管,对保留定价的领域也要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重点领域方面,要求加快放开成品油、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非基本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在规则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健全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促进市场价格有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价格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夯实了价格改革的思想基础。

明确了价格改革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方向和任务。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印发,提出了价格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若干意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价格机制改革工作,坚持市场决定、放管结合、改革创新、稳慎推进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价格机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是指导价格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的纲领性文件。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价格是度量民生冷暖的温度计,物价稳则民心稳。以“米袋子”“菜篮子”为代表的民生商品的价格,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确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保供稳价工作始终要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场,确立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价值底色,闪耀着民本思想的伟大光辉。

把人民至上作为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5]。这一要求明确回答了我们工作“为了谁”的根本问题。粮油肉菜蛋果奶看似平常,却连着人心,直接影响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事关人民生计和生活品质。这些商品需求弹性小、影响范围大,人民群众对这些商品的充足供应诉求强烈,对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感受敏感、直接。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表面上是生产问题、经济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直接关系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切体会民生商品价格波动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实到保供稳价具体工作和实际成效上。

把造福人民作为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要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7]。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就是要保障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着力化解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波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确保量足价稳,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安心放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粮油肉菜蛋果奶等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和价格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开展保供稳价工作不竭的原动力,将更好保障民生福祉作为完善民生商品调控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吃得上、吃得起、吃得好。

把植根人民作为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8]。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根本工作方法。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想要做好绝非易事,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问需问计于民,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拿出切实有效办法,使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工作过程成为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二、提出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以深沉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战略视野,将立足基本国情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9]67,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 [10]73。这些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遵循,即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始终绷紧这根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民生商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粮油肉菜蛋果奶等民生商品供给不脱销断档、价格不大起大落,对稳住经济基本盘、夯实改革发展稳定基础,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按照一般规律,随着人口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民生商品需求数量增长和结构升级压力并存,总体需求仍将保持高位。口粮消费虽有所下降,但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将带来饲料粮需求大幅增长;蔬菜水果消费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呈现多样化、绿色化、高品质化特征;肉蛋奶等食物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障日益增长的民生商品需求是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对基本国情的清醒把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粮油肉菜蛋果奶等民生商品全部自给自足,部分商品仍然依赖进口,加之我国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多发频发,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意味着我国民生商品供给始终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绷紧这根弦,以防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对发展实践的认识升华。物价工作就像水和空气,用之不觉,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会惊天动地。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形势总体向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供应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要清醒认识到,保供稳价工作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特别是近两年猪肉、水果等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值得深刻反思。“米袋子”“菜篮子”商品供应出现短缺、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甚至演化成政治问题,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必须做到安不忘危,时刻保持警醒,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始终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三、确立了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基本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心,明确要求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11],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民生兜底,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化解民生商品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下降,是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必须牢牢坚守的底线。

兜住民生底线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低收入群体对民生商品价格较为敏感,“米袋子”“菜篮子”商品出现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低收入群体。解决好低收入群体的保障问题,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民生商品价格上涨而下降,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能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在要求。

兜住民生底线是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首要任务。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兜底是否到位。保供稳价工作中,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因价格上涨受到影响,是民生兜底的基本边界和衡量标准。一方面,要聚焦低收入群体,将对民生商品价格上涨最敏感的困难群众纳入兜底范围,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现精准保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保障基本民生,化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避免大包大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一、建立了运用经济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质量,而且关系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生动、精辟地阐明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运用价格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

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12]36,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3]20。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到了突出重要位置,强调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我们推进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厘清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从“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地反映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和实践的历史脉络与升华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态价值,还告诉我们如何创造生态价值;不仅要在满足当代人生态环境需要中体现价值,还要在为子孙后代造福中实现增值。“两山”价值的辩证统一,为我们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励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阐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作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4];强调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15]。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项政策中,价格政策是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措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强调运用价格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深刻阐明了创新价格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破解难题的良方。

二、明确了运用价格杠杆推动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运用价格杠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动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提出了以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推进污染者使用者付费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16],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突出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污染者使用者付费制度不健全及落实不到位,相关主体缺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我们强化污染者使用者付费,将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导致的成本真正纳入污染者使用者的经济成本,是运用价格杠杆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的根本遵循。

指明了通过保护者节约者受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17]。当前生态环保领域未能形成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难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我们着力构建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价格机制,通过合理收益形成正向激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是运用价格杠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指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明确了重点任务,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确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18]。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关系整个国家的竞争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振兴实体经济的有力举措。

把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路径、调整结构布局、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成本负担较重是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加快“放管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进程,不断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有利于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把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作为促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有力抓手。资源错配是推高成本的重要根源,投入多、产出少,经济运行的成本自然会高。资源错配直接反映为要素流向出现问题,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未能大量进入真正支撑增长、创造财富的领域和行业,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要素回报下降。尤其是要素脱实向虚会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土地成本、资金成本上升反过来又会推高实体经济成本。资源错配的根源在于要素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重点领域改革进程相对滞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对症良方”。

把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作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垄断行业监管力度,倒逼相关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生产经营效率,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促进市场有效竞争,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并推动存量资源再配置、再优化,使资源要素加快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不断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良性循环。

二、提供了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行动指南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有效缓解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部署,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的重要举措,对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行动指南。

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供了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19]。强调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20]。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单个方面的成本改善对降低企业成本都有促进作用,但难以产生决定性影响,必须多措并举,全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放水养鱼”彰显了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扫清了认识障碍。清费降本工作尽管短期可能降低政府税收和部分上游企业收入,但营商环境的改善将会促进更多企业发展壮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会不断增强。

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21]。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确立了全面系统推进和抓住关键环节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支持企业发展与实现优胜劣汰相结合、降低外部成本与企业内部挖潜相结合、降低企业成本与提高供给质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对推动降成本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明确了方法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就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作出重大部署,要求不仅要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核心思想是向改革要“红利”。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善企业外部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加强垄断环节监管,降低下游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推进税费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善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获取生产要素的成本。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通过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改革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降低企业地租和房租成本。

三、指明了加强垄断领域企业监管的方向

加强对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推动降本增效,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途径。

明确了加强垄断领域企业价格监管的作用机理和工作目标。随着垄断行业改革持续推进,竞争性环节逐步放开,但在电力、天然气、城市供水等行业中的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市场失灵难以消除,仍然需要强化政府监管。通过加强垄断领域企业价格监管,强化成本约束,形成合理价格,有利于防止企业通过垄断高价获取超额利润,切实保障公共利益;有利于推动相关企业改进公司治理,激励企业从投资、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明确了加强垄断领域企业价格监管的具体方法。确定了“准确核定成本、科学确定利润、严格进行监管”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垄断行业定价制度的工作要求,明确了严格成本监审、健全定价机制、规范定价程序、推进信息公开、强化定价执行等重点工作,为推动垄断领域监管提供了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了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推进价格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稳中求进,为价格改革的平稳实施提供了重要原则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将“稳中求进”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开展价格工作的重要原则。稳中求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稳扎稳打,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前进。没有“稳”,“进”的基础就不扎实;没有“进”,“稳”也不能持续。

稳中求进是推进价格改革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做工作就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22],这要求我们在平稳推进中积聚更多进的能量,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价格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价格改革的实质是对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往往牵涉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一特点,决定了价格改革必须稳字当先,明大局、辨大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稳中求进是推进价格改革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中求进的重要论述,明确了稳与进的关系,为稳慎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价格改革中坚持稳中求进,核心是妥善处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格改革,必须把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尊重发展规律,筑牢基础、稳扎稳打;又抢抓改革窗口期,重点突破、锐意进取。稳慎推进价格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论证评估,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排出优先序、时间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平稳出台、落地见效。正是因为坚持稳中求进,近年来的价格改革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不断前进,波澜不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坚持实事求是,为价格改革的平稳实施提供了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确保价格工作符合人民需要,得到人民拥护和社会各方面支持。

强调问题导向,使价格改革更具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改革对象、改革举措上都坚持问题导向,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23]。强调问题导向,为价格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于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价格机制要继续坚持,将价格改革的重点聚焦在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突出矛盾上,使价格改革更符合现实需要、更具有现实意义。

强调调查研究,使价格改革更具实践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4]。价格改革直接影响微观市场主体,离开调查研究,容易导致改革的目标和政策脱离实际,造成基层难执行、难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指导价格工作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相关行业领域的客观规律,使价格改革的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更接地气。

强调狠抓落实,使价格改革更具结果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将抓落实摆到突出重要位置,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5]。价格工作涉及多层级、多主体,在改革方案出台和政策落地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的改革措施在国家层面出台文件后,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因此,抓落实在推进价格改革中具有突出重要性,改革方案平稳出台只是起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才是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对狠抓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导,为价格改革落地生根提供了科学指引,使价格改革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取得更理想的实际成效。

三、坚持协同推进,为价格改革的平稳实施提供了科学方法

价格问题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与其他改革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只有协同推进,才能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的重要论述,为平稳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在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推进价格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26],这要求我们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一着不慎,就可能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产生影响。价格改革作为直接调整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改革,更需要放在全局中作通盘考虑,确保每一步改革都符合全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我们将价格改革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明确了价格改革在全局中的定位、作用,也为推进价格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平稳实施。

在协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中推进价格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27],这要求我们推动各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改革合力。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领域的价格改革都可能对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产生影响,同时也需要相关改革的密切配合。如果各项改革措施碎片化、不搭配或者相互掣肘,价格改革将难以推进,甚至产生负面效果。价格改革成效的发挥,也离不开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合。如果特定领域放开政府定价,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改革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造成新的价格扭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我们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价格改革平稳推进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价格改革与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推进,更好地发挥了价格改革成效作用、最大限度释放了改革红利。

在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中推进价格改革。价格改革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需要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政府价格管理行为,提高依法治价能力,依法推进改革。推进价格改革既要深刻把握经济领域特别是价格领域专业知识,也需要相关行业专业知识,还需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迫切需要加强干部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推进价格改革需要及时掌握各类涉价基础数据、动态信息,关注相关热点问题,为制定改革方案、推动改革落地提供重要参考;需要进一步提升价格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提升价格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价格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对推动价格工作专业化、法治化、精准化,夯实价格改革的能力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5月18日),《求是》2019年第3期。

[3]《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4]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

[5]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1日),《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7]在山西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5月11-12日),《人民日报》2020年5月13日。

[8]《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9]《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0]《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1]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4]《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5月18日),《求是》2019年第3期。

[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8-39页。

[16]《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5月18日),《求是》2019年第3期。

[17]《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5月18日),《求是》2019年第3期。

[18]《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4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19]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8-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

[20]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

[2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

[22]《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201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2019年1月29日。

[23]《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24]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25]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26]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27]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9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9月10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