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48章

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始终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一)

马克思已经诞辰200周年了,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人类思想最优秀的成果,最完备、最严整、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在的理论品格蕴含着强大的自我革命力量,在同世界工人运动和人类解放实践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既发挥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又彰显了持久的内生创造力量,不断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攀登马克思主义的高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一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革命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和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深刻揭示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规律,创立了博大精深、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思想革命是立场上的伟大革命。

立场问题是一个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思想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剥削阶级思想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狭隘立场,坚定不移地维护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立并坚持了最彻底、最深厚、最广泛、最坚定的人民立场。

1835年中学毕业时,17岁的马克思在思考职业选择时就明确提出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1844年春,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旗帜鲜明地强调,新哲学和无产阶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845年春,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的思想体系,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思想体系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站在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而马克思主义,即工人阶级思想体系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1848年,在标志着新世界观公开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指导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这样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现存的一切,同一切旧的观念、制度进行彻底的决裂,建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并用这种思想来引领人们建立新制度和全人类的发展。彻底的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斗争性,使得它在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而同一切旧思想旧观念特别是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根本途径,也是它批判超越一切旧思想的内在逻辑依据。正是在这种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了充分彰显。

第二,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思想革命是观点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结晶,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共同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真理体系,全面系统地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基本观点。其中,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内容就是被恩格斯称之为“两个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最根本的原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讲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继续讲道:“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人类思想史上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全新的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了深刻阐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客观必然趋势做了全面分析,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根本看法,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人和人类社会,推进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这两大原理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上升到科学,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道路和发展目标,引起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一系列极端重要的观点,其中最核心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是生产实践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生产实践的观点,明确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离开生产实践,人类历史就无从存在,生产实践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一切旧历史观的存在基础。阶级的观点,明确了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阶级社会中,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客观存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首先体现为阶级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关系,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每一个历史阶段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每一个时代的思想领域都存在着不同阶级思想之间的斗争和交锋。群众的观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主体在于人民群众,而不是思想理念、帝王将相或英雄人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群众的观点彻底打破了唯心史观的理念决定论、英雄决定论。这些重大的基本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基础是生产实践,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的根本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历史观上掀起了一场根本性的彻底革命。

第三,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思想革命是方法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彻底地改造了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完成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最彻底、最完备的辩证法形态——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既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论,成为指导人们处理一切问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6]。赋予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最管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在其方法论运用中突出地展开为矛盾分析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发展、矛盾展开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式变化到突变式飞跃的过程,其实现路径就是否定之否定过程。这个规律要求人们分析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抓住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从自我革命、自我否定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事物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为此必须要从发展变化的、普遍联系的、曲折上升的角度看问题,从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的角度看问题,要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必须唯物地、辩证地、具体地、历史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尤其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唯物地、辩证地认识社会,就是一定要从社会存在,从物质经济原因、社会经济基础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出发,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具体地、历史地分析社会,就是要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把任何社会现象看作发展变化的过程,既要看到它的过去,又要看到它的现状和未来,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辩证唯物地、具体历史地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就要突出地把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列宁指出,“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7]。这段话阐明了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利益分析在社会历史分析中的极端重要性。经济分析方法,就是要把物质经济因素看作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就是要认识到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经济事实当中,必须注意把握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牢牢坚持生产力标准,把握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的原则,从物质的经济关系来说明思想的、政治的和其他各种关系。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运用到阶级社会历史分析当中,明确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打上阶级的烙印,要从阶级利益、阶级斗争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阶级社会时代中不同社会阶级矛盾斗争的过程,而且阶级关系要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认为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分析社会历史发展就要揭示出人们社会活动背后的利益动因,从这些利益动因和利益关系出发来说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现象,考察不同利益群体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间断地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它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准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内在地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与创新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高度统一上,这种高度统一促使它必然要不断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以实现自身的理论创造性,不断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展现其真理价值并获得当代形态,不断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其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所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体现为理论完整性与实践指向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性;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和使命。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同时追求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向度,这两个向度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之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完整科学的理论形态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都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性。马克思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8]作为深邃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高度理论抽象,具有特定的逻辑体系、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9]。“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10]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体系性,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放弃对自己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构建和完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只有结合实践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实现自身的目的和使命。在创立新世界观之始,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马克思是一个深邃的思想家,但首先是一个在实践中顽强战斗的战士,始终处在实践斗争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1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同工人阶级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飞跃。

理论完整性和实践指向性二者的高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同各国工人阶级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伟大指导力量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产生新观点,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基本路径。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体现为科学真理性与开放发展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科学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二者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上,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最高成果,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是客观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总体趋势;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意味着它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作为立场观点方法将长期指导人们的实践。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封闭的“最终真理”,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真理,在开放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他们强调自己的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4]。把理论同现实结合起来,抓住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征,解答时代问题,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事实所在。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把真理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着眼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着眼于客观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新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体现为世界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而且能够发挥指导各民族具体实践的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实践时,必须尊重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特点,把普遍性的真理转化为指导各国具体实践的具体性的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要求。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含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依据所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普遍原理具有一般性价值和世界历史性意义。毛泽东多次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世界历史性,能够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于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对此,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15]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离开具体特点而教条主义地套用马克思主义词句,就会最终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6]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各国具体特点的特殊性,在同各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以民族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毛泽东特别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7]

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普遍性,能够运用到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中,成为普遍性的行动指南。但是,因为存在着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特殊差别,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能自以为是地要求消除多样性、差别性和特殊性,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民族具体特点的结合中发挥其真理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具体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又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一直都在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发展,为人类实践和思想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南,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丰富发展,获得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同工人阶级解放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关联。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把新创立的世界观运用到革命实践当中,成为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指导。1864年,他们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期间,他们全力投入到指导巴黎公社的运动中,深刻地总结巴黎公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巴黎公社的原则,为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参照。19世纪80年代后期,恩格斯领导创立了第二国际,领导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又一次高潮。马克思主义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科学指导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地吸收实践经验和同时代思想理论的最新成果,在理论形态上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完整。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之时,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

列宁在批判主观社会学、“合法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和深刻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作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重要哲学著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在批判第二国际的过程中,领导创建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创作了《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重要著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他创作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创作了《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明确指出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权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一国胜利论”,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升到制度实践,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经济政策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运用、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列宁之后的苏联以及东欧的共产党人,在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经验、有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血的教训为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特别的鉴戒。这些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而释放出耀眼的智慧之光、真理之芒。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7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由屈辱、落后到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中国先进分子自从找到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中国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创造性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更为辉煌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经过艰苦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民族特点、历史文化等第一次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迅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社会革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的第二次伟大结合,领导党和国家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选择历史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国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成功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结合和伟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此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最先进思想成果,它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展示出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真理力量。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释放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释放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巨大的创新勇气,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创造伟大思想。习近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牢牢地抓住且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系统阐述了“八个明确”的思想要义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攀登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峰。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立场、观点、方法层面上提出了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同志系统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面有了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作判断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突出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业。

习近平同志系统阐发了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方面有了新认识。他特别重视生产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重大跃升。他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际形势、现阶段国内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他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突出地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红线。

习近平同志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方面有了新认识。他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当代国际局势、国内问题、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提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阐述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大思想。他创造性地将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现实社会生活,强调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开展反腐败斗争,抵制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路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辩证思维和认识改造世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及其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要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中提炼出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他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阐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方面形成了新见解,明确提出要切实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

习近平同志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方面形成了新见解。他反复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本源和依据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实实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

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了富有时代特点和哲学意蕴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面形成了新见解。他出色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想方式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体系。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系统完整性、逻辑严谨性和实际操作性方面提出了新认识,把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核心内容,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领导力量、发展思想、根本路径、发展理念、政治制度、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社会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要义展开具体阐述,形成了可付诸实践的战略策略和对策举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广阔的历史视野、邃远的理论思维、科学的哲学创造、博大的天下情怀,从时代与哲学的关系上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向何处去、共产党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一系列当今时代最本质、最根本、最深层的理论问题,为解决当代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18],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地和理论深度,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真理性光芒。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真理体系,对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实践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随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集中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辉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璀璨的真理光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7]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

[9]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0]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15]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16]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