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70章

右玉的奇迹

右玉的奇迹

故事原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右玉故事,倡导右玉精神,称赞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强调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故事延展

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端,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右玉人民百折不挠,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任连着一任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右玉在植树造林前的状况。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沦为战场,加之明清两代频繁烧荒,到了1949年,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那时,这里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剩8000亩(约5.3平方公里)的残次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沙化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2%。由于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右玉气候长期处于寒冷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几乎日日有强风和沙尘暴。大风之外,暴雨、冰雹、洪水、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70多年前,两个30岁出头的汉子背着军用水壶,带着军用地图,从右玉县城徒步走到杀虎口,上了北岭梁,爬上丈二高被黄沙淹没的北城墙……这两个汉子,就是解放后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县长江永济。20余天的跋涉,让两人深陷关于右玉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在一个长满小老杨的偏僻山沟,张荣怀找到了答案:农民说,有了树的保护,粮食收成比别处高几成。“人要想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

1949年10月23日,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每人十棵树,走上幸福路。”第二年春天,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拉开了右玉人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

1953年,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面对的是一场罕见春荒,国家给右玉下拨了40万公斤玉米。王矩坤和班子成员商量:村民每种一亩树,发给8.5公斤玉米作为劳动报酬,让“救灾粮”变成“植树粮”。群众一呼百应,仅一个春天,右玉全县就造林3万余亩。

第十一任书记常禄有句名言:“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他的解释是,干部经常调动,喻作“飞鸽”,而什么是“永久牌”的事?在右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是“永久牌”的事。

第十二任书记袁浩基上任时,干部中有人认为右玉的绿化已经到顶,右玉也有很多“水”(指煤炭),是不是也“快流”一下?袁浩基的回答是:“前面有榜样,后面有群众,没有绿色就没有右玉的发展,在右玉,绿色不进,风沙就进,不植树就是千古罪人,还当什么书记?”

书记一任换了一任,不变的是,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都有一把植树的铁锹。1991年10月30日,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从右玉调任怀仁县委书记,临上车了,他又突然返回办公室,原来是忘记拿他那把已磨短了半寸的铁锹。他含着泪水对送行的干部群众说:“我啥也不要,这把锹要带走。”

在普通人眼中,“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70多年来,右玉书记、县长都是往植树造林这把“火”上“浇油”,使这把“火”越烧越旺。

干群团结如一人,咬定青山根连根

在右玉种树,太难,太苦!当地人有言: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在右玉老县城北面的黄沙洼,花了两年时间种下的树,却被一阵大风吹死大半,但右玉人不服输,最终花费8年时间攻克这一难题。紧接着,铁山堡、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一个个听上去充满肃杀荒凉之气的地方,一一被右玉人用绿色征服。

右玉人“莜面愣子”劲儿到底从哪里来?右玉百姓说,干部在前面带头,群众再苦也会跟上。

县农业局局长王旭东,为了治理滨河公园,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毅然抵押自家房产,贷款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困难面前怎么办?不干,就是稀泥软蛋;干了,就是英雄好汉!”王旭东这样劝家里人。

杨千河乡党委副书记张一,是群众心中“同吃同住农家院,山药丝丝蒸莜面,走时留下吃住钱”的好干部。2005年4月11日凌晨3点,张一和乡亲们开车从忻州拉树苗往回赶,下车检查树苗是否装好时,被迎面开来的车撞倒,不幸离世。追悼会那天,全乡3000多名群众十里相送。

威远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宽,每次带村民植树前,总先自己干,不顾头疼发烧、身体劳累坚持挖坑植树,一次昏倒后再也没醒来。送葬时,媳妇糊了个纸铁锹要放进棺材,村民哗啦啦跪下一片,哭着说:“还带啥铁锹啊?不能让他再累了!”毛永宽媳妇却说:“他一辈子就惦记铁锹。”

70多载耕耘植绿半壁河山,更植绿了右玉百姓心田,植出了干部群众鱼水情,植出了风清气正好生态。

在伟大的精神传承的背后,还有右玉人不懈地探索造林技术,不断创新造林思路。右玉人在大干、苦干中不断探索巧干,总结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适合高寒大风半沙化区的科学营林方法。1977年,发明“三季植树”,即在雨季七八月份增加一次造林。这一大胆突破,提高了成活率,省时省力省钱。当年就完成成片造林18.8万亩,零星植树97.8万棵。

经过70多年不懈努力,右玉已拥有160多万亩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带来了良好生态,2005年以来右玉再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

“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洲换绿洲。年年立业是公仆,久久为功尚风流。”拥有近百公里古长城的右玉边塞,又拥有了一道锁定风沙的绿色长城。

故事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最看重的,也是右玉最可贵的,就是右玉的县委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右玉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考验的是右玉县历任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当种树与群众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要个人前途,还是要群众出路”这一问题不容回避地考验着每一任县委领导班子。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持着一个共同信念,就是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右玉人民。这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