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 第9章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 第二节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顺应技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提高,统筹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的任务依然艰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这些都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变局蕴含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和推进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要进一步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等重大部署,积极参与并引领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国际物流模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模式也需要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有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激发各种要素活力,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开放格局正由沿海走向内陆,加快形成拉动经济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增长引擎。在中欧班列、航空物流等有力支持下,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经过多年耕耘已取得明显成效,未来现代物流业要更好适应共建“一带一路”转入精耕细作“工笔画”的新形势,更好支撑和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经过六年布局,18个自贸试验区的空间结构基本成型,有效覆盖沿海沿边沿江等重点区域,正成为贸易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质量园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要更好服务和支持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发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作用,为推动区域协同开放、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注入新的动力。

二、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造成重大影响。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推进下,我国经济运行秩序逐渐重回正轨,但全球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各国经济活动停滞带来全球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风险,全球市场需求恢复前景仍不明朗,处于缓慢复苏状态。国际贸易严重萎缩,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多年来,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各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全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国家深度融合、相互依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供应链安全意识凸显,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提出鼓励制造业回流,以期实现对经济的自给自足和自主可控。

从长期来看,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追求供应链跨国高效运行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但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暂时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遭遇更大的挫折,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形成挑战。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没有受到破坏,庞大的消费市场、稳定的营商环境、高素质的劳动人口等优势,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替代,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我国分级分区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有序推动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在推动全球供应链恢复增长与安全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和良好条件,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

三、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加速调整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频频抬头,特别是美国不断挑起国际经贸摩擦,全球贸易格局加速调整,对“十四五”时期国际物流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在对外贸易方面,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结构调整加速。2019年,我国对美国进出口3.7万亿元,同比下降10.7%;对欧盟进出口4.9万亿元,对东盟进出口4.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0%和14.1%。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潜力不断释放,2019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29.4%。同时,传统产业出口增速趋缓,2019年,纺织品、服装、鞋类、箱包、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3万亿元,同比增长6.1%。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金属加工机床、汽车整车等产品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7.4%、24.2%、26.8%、14.8%和8.2%。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加快发展,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1 862.1亿元,同比增长38.3%;市场采购贸易进出口5 629.5亿元,同比增长19.7%,外贸竞争新优势正在加快孕育。这要求国际物流在“十四五”时期及时作出调整,更好适应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货物出口结构、贸易方式等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涵盖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辐射四大洲重要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20年6月,我国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区17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完成谈判,中日韩自贸区等多个自贸区正在谈判和研究。自贸区建设有利于密切区域内供应链体系、生产网络体系,降低贸易投资成本和贸易投资壁垒,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为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共同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按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总体要求,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期、强大国内市场培育加速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期、现代供应链体系构建闯关期等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期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需要现代物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

我国产业规模庞大、结构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发展长期位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下,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前所未有。近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例持续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领力量,规模比重不断攀升;战略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蓬勃壮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加速迈进。

生产要素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步弱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2015年达到约7.8亿人,之后逐年下降,但其中普通高校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约253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30%。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培育技术技能人员的重要方式,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技术人员约70%来自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重要动能。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2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2.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创新指数居世界第14位,研发人员总量约450万人年,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资金结构优化和配置效率提升成为新的方向,正在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要求,加快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从市场主体看,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与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以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深化改革,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一半,华为、阿里、小米等一批民营企业崛起为全球知名企业。

从要素保障看,要逐步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僵化模式,增强市场化条件下的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性;通过明确用地性质、合理编制规划、空间紧凑布局、推广节地技术、优化开发利用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用地减量、经济增效,缓解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约束的矛盾;加快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拓展以权益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大国内市场培育进入加速期

强大国内市场建设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显现,消费加速扩容升级。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解决消费品供给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收入分配以及消费结构支出不平衡、居民其他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增大等制约释放消费需求潜力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稳定和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角度出发,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开放市场环境、强化物流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进一步培育内需市场。

消费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我国整体消费水平正在提高。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对比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11%的贡献率,在外需波动的情况下,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运行保持平稳高速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这也对与内需密切相关的现代物流业提出更高要求。

img

图4-1 2012—2019年消费对GDP贡献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相关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主体,对质量更优、性能更佳和内容更丰富的消费需求增长更快,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商品与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为持续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总消费的比重仍处在较低水平。为保障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十四五”时期要顺应农村居民消费的新趋势,完善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进一步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从供给端看,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我国提供高品质消费品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国际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品质消费品通过跨境电商等途径进入我国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消费品市场优质供给,不仅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带动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为深化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近年来,依托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交互技术,网络消费、“指尖”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并通过线上资源整合带动线下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加速重构。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消费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实体门店的消费流量,生鲜电商、即时配送、无接触配送等物流服务需求激增,对“十四五”期间加快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入提升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1%、8.4%和6.1%。

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性、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加快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逐渐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部分省市开始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的制高点;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大幅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的功能和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我国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新趋势,要求“十四五”时期调整优化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更好发挥现代物流业在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区域经济分化出现新特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部分北方省份经济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年轻人和科技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个别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不利,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进入闯关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设制造强国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凭借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世界工厂”地位。随着自然资源和人口红利消失,我国资源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开始逐渐向外转移。对此,需要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依靠优化供应链配套体系,改变原有产业组织方式,打造新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由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正加速改变着产业运行方式和世界制造业格局,要求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与现代供应链深度融合,提高现代供应链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能力,实现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管理,对制造场所、营销体系、财务系统、人员配置动态协调。特别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提高现代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共享和可视化水平,增强敏捷性调整能力,促进生产制造模式从供方驱动转向需方驱动。

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方面,我国产业各环节间、产业链上下游间分工合作较为松散,相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单个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弱化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力。对此,“十四五”期间要重点从建设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入手,加强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进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再造,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建立起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助力我国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多个国家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造成供应链体系运行中断,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均明显收缩。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地缘政治、恐怖主义等在内的因素都会加剧供应链风险。一旦出现关键环节“断链”,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运转停滞,甚至演变为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风险,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和经济繁荣。对此,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强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强供应链弹性,保障重点领域关键产品和物料的供应,加快构建更加强韧、富有弹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3]。现代物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要顺应技术创新应用发展趋势,加大现代物流业领域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成本低、效率高、技术新、模式优的良好物流环境。

一、应用新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

物联网技术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网成为可能,借助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能够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和基础操作的数字化,为物流活动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基础载体。叠加物流管理和信息共享环境的建立,使得物流运作智能化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及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慧物流装备应用,为智能运输、智能仓储、电子单证、智慧供应链管理等智慧化应用场景的发展创造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的融合,有效提升社会和企业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物流组织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智能化多式联运场站等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应用,极大提高物流联运转运作业整体效率。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AGV)、智能穿梭车、智能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分拣设备、无人机等一批先进物流装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进一步提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可循环、可折叠、可降解的新型物流设备和材料进一步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LNG汽车等绿色环保载运工具规模不断扩大。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变革将推动物流技术装备加快变革步伐,助力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

二、营造新场景加快物流组织模式变革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物流业扩大投资规模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三个领域构成: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新一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还会极大地改变能源、交通和生产生活方式,重塑产业分工时空格局,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道、电网、水利、市政、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促进绿色能源、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园区等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对物流基础设施而言,应用新技术支撑以国家物流枢纽为引领的物流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与新一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技术更新迭代为物流企业赋予新动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北斗导航等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企业物流运作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快提高。以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导引车(AGV)、自动驾驶叉车等装备为基础依托,一批智慧港口、智慧陆港、智慧空港和智慧园区为代表的智慧物流设施加快建立,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采购、生产、物流等业务流程的协同,优化供应链的运作过程。物流大数据和新一代智能迭代算法在车货匹配领域深度应用,通过对运力池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公共运力标准化供给和专业运力个性化需求之间的良好匹配,通过对货主、司机和任务的精准画像,实现智能化定价、为司机智能推荐任务和根据任务要求指派配送司机等。运输线路优化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为物流企业间搭建起沟通桥梁,物流车辆行车路径被最短化、最优化定制。大数据、互联技术及供应链协同模式的改变,推动进一步优化库存结构和降低库存存储成本。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带来了从生产者直接到顾客的供应渠道的变化,运用大数据分析商品品类,系统会自动分解用来促销和用来引流的商品;同时,系统会自动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判断当前商品的安全库存,并及时予以预警。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应用进一步拓展,为物流企业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与人力配送相比,无人机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的特点,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问题重要载体。顺丰、京东等优先选择在农村开展无人机配送试点,为无人机商业化试验运作和智能化运输积累经验,同时加快向城市无人机配送拓展。无人仓、无人车等已加快普及应用,京东“亚洲一号”通过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相互协作,以及与管理人员的紧密配合,完成了整个仓储环境中的复杂工作;菜鸟在南京启用国内首个物联网机器人分拨中心,通过应用计算机视觉、多智能体机器人调度技术,实现大件包裹在整个分拨中心内的全程可控、智能识别及快速分拨。在未来,无人机、无人仓与无人车将形成空地一体智能无人物流体系。

(三)管理技术手段升级提高物流组织效率

多式联运与区块链、物联网、自动化技术进一步融合,全链条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现代运输组织模式,信息化运作使得多式联运能够实现全程可追溯和系统之间的贯通。新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多式联运换装转运的自动化作业水平和仓内操作效率,进而总体提高多式联运场站的站内联运作业效率。此外,在银行、商贸企业及物流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区块链技术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领域得到率先应用。长期以来,由于多式联运涉及的协作主体较多,货物相关单证不统一,不同运输方式业务衔接和信息共享困难,造成运输成本高,货物中转效率低。区块链去中心化、交易透明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点,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和可能性。2019年,四川发布全国首个多式联运一单制跨境区块链平台“中欧e单通”,标志着中欧班列与金融服务相结合迈出一大步,为提单物权化和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撑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技术进一步应用。随着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迅速、高效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有效集成需求预测、库存及生产作业计划、资源配置、渠道优化等企业计划和决策业务。将资源数据、交易数据、供应商数据、质量数据等存储起来,用于跟踪和分析供应链执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能够控制产品质量,优化和综合平衡订单、产能、调度、库存和成本间的关系,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达到最佳的物料供应分解和生产订单的拆分。

三、搭建新平台深化物流业发展融合

(一)冷链技术促进物流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冷链技术与现代农业的加速融合,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率,提升一二三产融合水平。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品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进一步拓展。企业创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经营模式,加强与地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展多品种经营和“产销双向合作”,提高淡季期间设施利用率。发展以产品为核心的全过程冷链监控平台,加强全程温度、湿度监控,减少“断链”隐患。加快拓展社区服务网点,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进一步发展,消费者体验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互联网加快物流与制造业结合创新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产物,是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通过全球化的工业级网络平台,紧密链接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以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极大地激发生产力。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体系,将加快向着制造业强国目标迈进进程。现代物流业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物流的基本特点,也是优化制造业产业链结构、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工业互联网加快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融合步伐。第三方制造业物流专业化水平提升,一批服务电子信息、整车制造等的供应链物流企业崛起,为制造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整合外包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的物流服务,让制造企业更加专注于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核心环节。依托工业互联网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使得制造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智慧化水平提升,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加速开展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服务,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加快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提升物流全链条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电商与新零售带动物流与商贸线上线下共生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与产业融合持续深入,跨境电商高速增长,社交电商、内容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作为经济产业发展新动力,在助推消费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开放水平和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引领全球,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7%,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超过5 000万人。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不断加深,推进快递物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9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业务量超过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总和。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平台化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加强对线下物流领域的渗透。如京东在完善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加快在国内市场发展第三方寄递服务;阿里在国际物流线路开展总包业务,并建立“丹鸟”网络完善仓配模式;美团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开放配送平台发展配送业务,等等。

新零售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业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指导供应链前端的研发设计进行逆向生产,进一步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过程,同时通过中间化和多级分仓,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让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商品,提升顾客体验感,重构供应链模式,最后借助门店互联网化和体验智能化,实现精准营销。新零售蓬勃发展,将加速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数字化供应链深度融合进程。

四、践行新理念促进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发展绿色物流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把绿色物流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加快绿色化发展步伐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现代物流业自身看,迫切需要发展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和逆向物流,加大绿色物流技术研发力度,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突破绿色物流发展的技术“瓶颈”;完善车辆排放标准和城市物流车辆通行政策,促进清洁能源物流车辆广泛应用;鼓励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循环共用,发展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物流集约化发展水平,使绿色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内在需要和基本模式。从产业体系运行看,需要积极推动提高制造、商贸业物流外包比重,并将传统运输、仓储等简单环节的物流外包转变成供应链服务资源整合和物流运作系统建设,通过物流网络化、信息共享化、运作智能化,不断提高制造、商贸业运行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现代供应链支持下的柔性生产和便利消费方式,使绿色物流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上下游产业领域绿色物流发展水平。


[1]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6月22-23日),《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2]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3]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4]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