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第19章

十四、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十四、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和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城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在此前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就城镇化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就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一)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早在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讲话中就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15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71亿,城镇化率达56.1%,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历史上,城镇化率从20%到40%,英国用了120年,法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40年,而我国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如此快速的城镇化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农民工为主的2.5亿外来常住人口还没有平等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一城两制”现象;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普遍存在“要地不要人”的现象;城市雾霾严重、资源浪费、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建“摊大饼”等,普遍存在“城市病”蔓延的现象;此外,政府债务过重、维稳压力巨大等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中国的城镇化应往何方去?正是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地指出,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其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方面,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实践中,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在确定城镇化目标时,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更不能提出难以兑现的承诺。

picture
河北省馆陶县近年来开拓出一条平原特色小镇和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的创新之路,寿东村“粮画小镇”以粮画而闻名,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另一方面,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过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是城镇化的主体,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城镇的发展繁荣最终也是为了人,为了让城市中的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可以说,在城镇化过程中,能不能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能不能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的最终准绳,是我们做好城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做文章,顺应城镇化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讲话指出,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到点子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推进城镇化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在实践中,推进农民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实施居住证制度,将现有主要针对城镇户籍居民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到已进入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中小城市有不同要求,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的同时,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当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不同规模城市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提出明确要求。截至2016年9月,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中心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经济基础方面,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在优化布局方面,按照“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重点突出,差异化定位,不是要让所有城镇都成长为巨人,而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在一个城镇内部要将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生态环境方面,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城镇建设需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文化传承方面,城镇化进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注意处理好三对基本关系。一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二要注意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亿人至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推进城镇化不是要搞城乡一律化,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三要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政府制定大政方针,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又要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总结推广经验。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起系统的城镇化建设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探索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等。

(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picture
海南省琼海市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

从以物为主、以GDP论英雄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发展观中的深刻表达。这一新思想理念提出以来,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工程依序展开,相关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各地各类创新精彩纷呈。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共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真诚欢迎和拥护,一幅气势恢宏的新型城镇化画卷已经初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未来相当长时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只要我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新思想理念的要求,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就会持续收获城镇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城镇化将释放和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潜力。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将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带动相关领域巨大投资需求。据估计,城镇化率每提升1%,约产生7万亿元的需求,以此计算,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可带来200万亿元以上的需求。城镇化也将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与生活水平提高,将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与生产性服务需求,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与互融。城镇化还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城镇化将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空间,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此外,城镇化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也会使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从中受益。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核心,持续系统地进行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城镇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