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第12章

七、关于创新是引领 发展的第一动力

七、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此前,在2015年1月,他还就自贸区建设要求上海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注创新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新思想理念。

(一)经济发展动力源自创新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科技革命,引发了一系列产业变革,推动着大国兴衰、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18世纪以蒸汽机和动力机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带来了世界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19世纪中期以电机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电气化技术创新,带来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德国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美国到19世纪末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20世纪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次产业变革,使美、德、法、英等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日本抓住了此次机会实现了经济腾飞。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进而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历来重视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一以贯之地重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13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对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icture
2017年5月5日下午,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升空。这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

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全面创新中起引领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摆脱我国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我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此,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重要法宝千万不能丢。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但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三)创新引领发展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发挥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picture
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2016年9月2—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图为观众在阿里云企业展区参观。

多年来,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类创新主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大企业要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攻克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中小微企业发挥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科研院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对科研工作的激励力度以及完善考核机制。同时,政府要管好该管的,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十八大以来,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革措施不断涌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多样改革举措正在深入实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六个专项小组的成立,提高了改革的决策效率,将解决长期困扰改革的政出多门、部门扯皮、互相掣肘的问题;负面清单、后置审批以及便捷工商登记等一系列便利措施的推出为市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风起云涌,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极客、创客乃至企业家。

(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门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在这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5年我国研发人员达到了395万人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此,要创新人才使用、培养和吸引机制。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新思想理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和重大判断。这一思想理念抓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5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